陸蓓蓓
【內容摘要】音樂是精神的產物,初中音樂教學需要有精神指向。師生在尋求音樂理解的過程中互相尊重,可以為感受音樂的生命意蘊打下基礎;在具體的音樂學習中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生命意蘊得到承載。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生命意蘊之間有著互相影響的關系。
【關鍵詞】音樂理解 學習情境 核心素養(yǎng) 生命意蘊
音樂教學從來就不只是音樂技能的教學,因為音樂本身是指向人的精神的,當今天人們以各種形式、各種樂器演繹出各種音樂的時候,不能忘記的是音樂最初的源頭。無論是音樂源于勞動生活說,還是勞動源于人對大自然天籟的模仿說,還是音樂是語言的延伸,其實都表明了音樂本質是屬于精神世界的,是指向生命體驗的,初中音樂教學只有體現(xiàn)這種生命意蘊,才能讓音樂教學行走在素養(yǎng)培育的大道上。
一、基于音樂理解的尊重,奠定生命意蘊的基礎
師生之間建立互相尊重的平行關系,是彰顯學科魅力的條件之一。對于初中音樂教學而言,筆者以為這個尊重不是簡單的教師對學生態(tài)度的和善,更應當是教師基于音樂理解而生成的對學生的循循善誘。音樂學習要想體現(xiàn)出指向生命的意蘊,必須以此為基礎。
比如說《海濱音詩》這一單元的教學,這一以大海為背景歌詠個人情懷的內容的教學,對于初中學生的音樂理解來說其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如何讓學生聽懂鋼琴伴奏、小提琴演奏出的包含真情的起始段,又如何讓學生聽懂盡情傾訴的中段,尤其是感知其中小提琴演奏的那段高潮部分。這些都是簡單的教學態(tài)度和善等手段難以解決的問題,真正要讓學生形成音樂理解,還是要尋求具有學科特質的尊重。
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首先,借助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靜謐的大海邊的情境,學生可以從情境中感受到微拂的海風,聽到海浪輕輕拍打沙灘的聲音。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我們要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樂器?(或者可以前置一個簡單一點的問題:你會用什么樣的音調來表示自己的感受?)再然后,師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必過于急促地給學生灌輸自己的認識,而應當基于學生的思考去引導。比如說有學生用類似于小夜曲格調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教師要予以積極的肯定,并盡可能地讓這一認識為全體學生所熟悉。
有了這樣的努力,師生就平等地存在于尋找音樂理解這一教學情境中了,其后指向音樂的生命意蘊也就有了實施的基礎。
二、徜徉音樂學習的情境,綻放生命意蘊的華彩
從學生角度來看,有效的音樂學習一定不是機械的模仿,也不是純粹的視唱或其它,有效的音樂學習一定是在指向生命意蘊的學習情境中,感知音樂給人帶來的或喜或怒,或悲或傷的真實感覺。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征,更需要的是讓學生體驗生命中華彩的一面。
這里要面對一個實際問題,那就是初中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有限,很多時候教材上設計的歌曲或學唱,或欣賞,學生都是有困難的。日常教學中,音樂教師往往因為這樣的困難存在,而放棄了教材內容的教學,另選一些通俗歌曲以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上來。這樣的選擇有舍本逐末的嫌疑,因為教材所精選的歌曲,其實很多時候不是讓學生嚴格準確地表達出來,而是讓學生在欣賞的意境中完成一種感悟過程的。
如上所舉的《海濱音詩》這一單元的教學,小提琴的演奏原本就是初中學生所不太熟悉的,不過這并不要緊,因為筆者所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到小提琴那獨特的音質,感知其是如何用自身的音質來表現(xiàn)海濱的浪花飛濺與行云流水的,這是教學的重點。而這個教學重點要想實現(xiàn),需要的就是一種意境,上面第一點所用的現(xiàn)代教學手段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用表象構建的方式來進行,具體的說可以讓學生在聽了兩遍之后,重新去構思相應的情境,這個過程不需要學生懂A段、A大調,要的只是學生在對小提琴聲的聆聽中,生成一種意境,形成一個表象,一個在大海邊感悟歲月與回憶的表象,這個表象是因人而異的,但指向卻是相同的。這個指向就是生命意蘊,因為在同一個情境中,不同生命個體對生命的感悟的載體是不一樣的,本單元的教學中,“海濱”成為一個客觀意境,而感悟其中的樂“音”,體味其中的“詩”意,就是個體建構的結果了。
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教師情境設計恰當,在互相尊重的同時又控制好學生的學習節(jié)奏(以不讓學生的思維過于飄散),那學生就可以生成他們自己的體會結果。
三、理解音樂素養(yǎng)的內涵,尋找生命意蘊的源泉
生命意蘊不是一個抽象的描述音樂教學的概念,其是與當前強調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密切相關的。
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之一,就是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音樂情感體驗,即學生通過聽、唱、奏等音樂活動,從音樂感悟中獲得情感體驗,或以音樂形式表達情感體驗。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有了尊重學生感知音樂的意識,能夠為學生的音樂體驗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平臺的能力,那通往生命意蘊的大門也就打開了。這不是一個刻意追求的過程,而是一個自然呈現(xiàn)的過程。
如此,音樂素養(yǎng)內涵理解可以讓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尋找生命意蘊的努力得以實現(xiàn),而后者又可以反過來為前者提供內涵支撐。音樂教學的價值,正在于此!
【參考文獻】
[1] 欒博強. 感悟生命的意蘊[D]. 陜西師范大學,2011.
[2] 王立寧、桑會利.《紅色小提琴》:以音樂詮釋的生命主題[J]. 電影文學,2014(20):140-141.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