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滿堂灌”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要堅守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注重通過引領學習、設疑互動、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探究。
關鍵詞:主體作用;引領學習;互動探究;創(chuàng)設情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應該始終是學生。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要么是認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比較少,閱讀理解、思考探究的能力比較缺乏,還是要以教師講解為主;要么是認同新課改“教師是平等的首席”理念,但是又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片面把學生主體作用理解為以學生為主,而忽視或放棄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由于這兩種情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沒有得到激發(fā)和有效引導,更談不上提升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學習的意識和興趣了。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必須把握好自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發(fā)揮好教師在教學互動中的主體作用。
一、在課堂教學中精準引導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持了更多的“話語權”,在文本教學中多以串講為主,學生往往感覺比較枯燥乏味,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得不到有效激發(fā)。但是現在不少教師由于片面理解自主學習的內涵,以為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讓學生自學,有的課堂上甚至出現了學生探討來代替本應由教師主導的文本講解。其實自主學習并不等同于自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講解并不矛盾。
新課改強調的是改變過去那種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但并不代表不需要教師來引領學生學習。更何況以學生相對淺薄的認知水平,放任學生自學,又怎么會真正實現其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呢?可以說,沒有教師的有效引領,學生的有效學習便無從談起,更不要說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了。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堅守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把引領學生共同學習看做激發(fā)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引導方式,并且主動把握這種主導的內容和技巧,實現在教學中的精準引導。
比如,教學《雷雨》一文,由于學生較少接觸到戲劇這種文學形式,對如何閱讀、把握主旨有一定困難。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會按部就班地介紹戲劇這種文學體裁的特征,介紹戲劇的種類及閱讀方法,利用多媒體形式,將盡可能多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以實現對戲劇知識的“掃盲”。但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對戲劇的認識本來就不多,這種教學方式效果不甚理想,學生未能掌握戲劇的特點,更談不上結合戲劇的特征來學會閱讀戲劇文本了。筆者在執(zhí)教《雷雨》一文時,要求學生通過預習的方式自主掌握戲劇知識的相關內容。在預習中提出以下要求:一是搜集相關材料,對戲劇的語言、情節(jié)、體裁特征用盡可能短的詞匯或句子來概括;二是簡單對比戲劇與小說、戲劇與影視之間的差別,可以舉例說明。這樣就將戲劇知識普及的內容放到了課堂教學之前,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查詢、消化吸收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戲劇已經有了一定認識,也明白了戲劇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閱讀起來也就能抓住重點,從個性化的語言、充滿戲劇沖突的情節(jié)入手,很快掌握《雷雨》的主要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特征。
二、在互動探究中設疑引導
激發(fā)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互動探究不可缺少。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安排大量的時間進行問答互動,應該說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現行的互動教學方式也存在著“主動的越來越主動、不主動的越來越不參與”的問題。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有些學生喜歡“外現”,有些學生喜歡所謂的“低調”,有些學生則是心中知道不愿說,有些學生不懂卻喜歡亂說,這就導致了互動教學有時會陷入到一種無序和低效之中。
當然,互動學習對于激發(fā)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就要通過問題的設置來激發(fā)學生產生疑問、主動思考、深入探究,但是在問題設置的方式方法上要作充分考慮。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設疑要有梯度,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另一方面互動模式,可以分組互動,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共同答疑,在潛移默化中激活所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雷雨》一課的教學互動中,我就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設置了幾個問題:從劇中看,周樸園這個人物分別有著哪些身份?就這些身份的職責而言,周樸園完成得怎么樣?劇中周樸園這些身份職責的表現對其形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結合你的價值觀判斷,你能有理有據地概括和評價周樸園這個人物嗎?這幾個問題難度是由淺入深的,前兩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后兩個問題則需要結合具體細節(jié)分析,只有思考深入的學生才能回答。同時,我要求學生分組互動,讓愛回答問題的學生帶動不愛發(fā)言或者沒有自信心的學生一起思考,然后參與到互動之中,即使不主動發(fā)言,只要參與了小組互動探究,也就實現了引導學生參與主動學習的目的。
三、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激趣引導
由于高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特點,如果一直采用問答式的互動或者講解,學生會感到無趣和厭煩,就會慢慢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說互動探究是一種側重于邏輯層次的理解,那么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趣引導,則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感知理解,更能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特點,找準教學的激趣點,創(chuàng)設出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進入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以《雷雨》一課教學為例,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去探究周樸園的罪惡,學生也會參與,但是興趣不大,更多是從文字到文字地照搬式描述,效果不一定明顯。在具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共同創(chuàng)設情境,以“審判”為題,結合劇作內容排演了情景劇,被告人是學生扮演的周樸園,自己辯解;控訴人為公訴,由教師擔任,因為這個角色需要對文本有一定的掌控;證人,分別有魯侍萍、魯大海、周沖、周萍、繁漪等,都由學生扮演,還有法官等角色,其他學生則是陪審團,可以分組陳述意見。通過這樣的形式,公訴人一條條陳述周樸園的罪責,證人分別印證補充,周樸園自己辯解,陪審團思考后陳述意見,而法官最終認定,學生感覺很有趣、很生動,于是在這樣的情境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互動中,對文本的理解思考也就在這種直觀感知中水到渠成了。
可以說,激發(fā)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發(fā)揮的方式很多,但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引導。語文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認真結合學生學習心理和教材文本,精心設計引領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互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載體,讓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真正得到有效激發(fā)。
作者簡介:楊海鳳(1983—),女,江蘇省淮安市清江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古代詩歌、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