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曉燕
摘 要: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個長期困擾大學英語教師和藝術專業(yè)學生的難題。本文通過分析桂林旅游學院表演藝術和工藝美術兩大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現狀,探討如何很好地在藝術專業(yè)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ESP教學模式,以期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藝術類學生 大學英語 ESP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007-02
本文針對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和大學英語學習的現狀,應用ESP教學模式,在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上,嘗試探索出一些積極有效的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獲得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1 藝術類學生特點
桂林旅游學院藝術類學生主要分布在文化傳媒學院和藝術設計學院兩個二級學院,有音樂、舞蹈表演、聲像工程技術等表演藝術、工藝美術、環(huán)境設計、影視動畫和藝術設計等主要專業(yè),藝術類學生占全校學生總人數18.9 %,人數不多,但是專業(yè)設置很有特色,在社會上和就業(yè)市場上影響較大,這些藝術類學生在桂林旅院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些藝術類學生擁有所有從事藝術從業(yè)人員的特點和潛質,個性強,有獨特見解,喜歡與眾不同,由于受藝術思維特征的影響,情感豐富,喜歡追求情調和美感,因而他們也更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但正因為這些學生不愿意中規(guī)中矩,反感一板一眼的教學模式,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比較隨意散漫,比較自我。,此外,由于專業(yè)特點,他們的專業(yè)課程任務重,作業(yè)多,要求他們在專業(yè)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其他專業(yè)多。
2 藝術類學學生英語學習現狀
2.1 英語入學水平低,英語基礎差
學藝術的學生的特點是顯而易見的,有個性,有思想,活躍熱情,想象力豐富,這些優(yōu)點都是公認的。但是,就大學英語學習而言,他們的弱點也非常突出:入學英語分數低,英語基礎差。150分的高考英語總分,有的學生只拿到50-60分,不少學生坦言他們的水平就是初中的基礎,有些甚至是零起點,進校之前沒有學過英語。
2.2 重視專業(yè)課,忽視英語課
正因為藝術專業(yè)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加之他們認為畢業(yè)后不會從事與英語相關的工作,因此,對學習英語不重視,缺乏興趣,沒有動力。他們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專業(yè)課上,導致英語越學越差,惡性循環(huán)。
2.3 大學英語教學手段單一,沒有做到因材施教
我院藝術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教學,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目前還是以“teacher-centered”模式為主,教師一講到底,講完下課,有限的課時也不允許師生有太多的互動實操練習,無法實現課堂教學情景化,也沒有采用以網絡、多媒體為教學環(huán)境的自主學習和以小班教學形式為主的聽說課程教學,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效果不佳。
3 教材問題
目前我校在藝術類專業(yè)中使用復旦出版社的《前景實用英語》,和其他所有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使用同本教材。酒店專業(yè)學生英語程度比較好,使用該教材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是,藝術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任課教師普遍反映此套教材難易度超出了學生的實際水平,教材與他們所學的專業(yè)脫節(jié),沒有藝術專業(yè)特色,學生學來無味、被動,無法完成授課老師的任務,教師難以推動教學計劃,學生畏難抵觸情緒也越來越大。于是教師學生都郁悶,造成了教與學兩尷尬的困境。
4 教改新思路
結合藝術類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他們學習大學英語令人擔憂的現狀,本文嘗試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期改善目前的狀況,使得大學英語教學受眾體能平衡發(fā)展,共同受益。
4.1 運用ESP理念植入大學英語教學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可以理解成“專門用途英語”或者“應用英語”,它是一門新興學科,由于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使用價值高,目前在我國日益普及。
根據藝術類學生專業(yè)特點,除了使用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共同使用的《前景實用英語》,另外組織任課教師編寫校本教材,例如《裝潢設計英語》《表演藝術英語》等,專門用于藝術類英語課堂教學。這套補充教材,只面向藝術類學生,符合他們的英語程度,將學生的專業(yè)特長與大學英語教學融為一體。在視聽說教程方面,視頻聽力對話等內容均大量植入專業(yè)詞匯和行業(yè)情景;在讀寫等綜合教程上也一樣,閱讀材料、翻譯文本和詞匯結構都要盡可能結合本專業(yè),比如雕塑、工藝、舞蹈、聲樂等。使學生能夠學其所長、學以致用。
在目前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酌情使用兩套教材,這樣既可保證完成大綱任務,使學生能夠通過統考,也能讓學生看到他們專業(yè)應用英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營造快樂學習的氛圍。
4.2 新教學手段的有效應用,必須以學生較好的英語基礎為前提。
新生入學,大學英語任課教師就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他們在中學時期和高考的英語學習狀況,以便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今年,我校對大學英語教師有了一個新要求:教師將所任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以電子版的形式掌握在手里,其中包括學生高中畢業(yè)學校、特長、興趣愛好、英語高考成績、英語學習的主要困難、學生每個學期英語考試成績等。如此,掌握了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就能保證教師教學有依可尋,幫助學生復習補充中學階段的英語知識。例如,最基礎的音標發(fā)音部分、最簡單的時態(tài)語法部分,讓新生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和愛護,從而激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4.3 利用多媒體的視聽功能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專業(yè)特點的要求,藝術類學生使用網絡、多媒體的時間很多,能熟練使用相關軟件。大學英語教師如果能利用功能強大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直觀有趣的視聽說課件,指導學生學習英語,這樣比傳統老套的口述板書模式,要高效很多,并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把ESP英語做成PPT,通過幻燈片的方法,短時間就可以向學生輸出大量的信息,學生也會被圖文并茂的影像吸引,發(fā)揮他們善于形象思維的優(yōu)勢,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endprint
4.4 開展多元化的各項互動教學
大學英語ESP教學不是獨立存在的,必須結合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在課上增加了如情景對話、辯論等師生之間或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在課下與學生聊聊他們學習英語的困難,與他們交流學習經驗,這樣的效果一定比板起面孔嚴肅授課要來得有效有趣的多。此外,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將英語知識融入學生的專業(yè)知識,例如,結合專業(yè)設計一些寓教于樂的活動:戲劇表演、英語歌曲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小品、情景劇表演比賽等等,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愛上英語,增進師生的交流,從而達到最大化地提高學生英語成績的目的。有個性的藝術類學生都渴望表現自己,教師如果能營造輕松、活潑、自由的課堂氛圍,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表演欲,而不是自己的“一言堂”,那么,“很難教”的藝術類學生也會非常配合、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
5 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類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和具體情況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不能一刀切,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探索新路子,構建一個適合這個群體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體系,找到一個使他們克服畏難情緒,有效、快樂學習英語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本文思考的ESP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提高藝術類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才能體現《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才能“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而不是一味地搖頭否定,讓這個小眾專業(yè)學生走出學習大學英語的困境,培養(yǎng)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蘇麗.藝術類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的調查及對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75-76.
[2] 唐仁芳.“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析[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8(2):98-101.
[3] 李冬燕.淺析自我效能感在英語自主學習中的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8):121-122.
[4] 黃志華,吳宏敏.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的個性特征及疏導策略研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0):110-112.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6] 秦曉晴,文秋芳.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7] 應國麗,羅珊冰.藝術類英語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4):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