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鳳玲
【摘要】:當下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尤其是語法方面的缺失導致了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也是由于對于語法內容的忽視導致了在考試中很多題目的失分。所以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和實施的過程中適時地加入語法教學是很必要的一件事,但如何把二者進行統(tǒng)一,既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并重的原則,又可以讓學生從語法的學習中真正的受益,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語法知識;融合統(tǒng)一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確規(guī)定了語文的課程性質,即: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語文作為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首先應該是一門語言,那么了解一門語言的用語規(guī)則就是學生運用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進行交際所必需的一種能力。作為一個學生,他必須懂得如何正確使用標點,如何用正確的語法組合詞句,如何使用恰當?shù)脑~語來修飾文句,否則他的語文素養(yǎng)就是殘缺的。一、語法教學缺失的現(xiàn)實與危害
回顧我國初中語文課本改革的路程,我們可以看到語法教學的逐漸刪減:80年代全國版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后面有一章的語法知識點。到了90年代各地開始推出的初中教材,便有了變化。 有的地方教材中,增加了聽說內容消減了語法知識點。2003年開始推廣的全國版初中新教材中,語法知識已經沒有以整個單元的形式出現(xiàn)了,而是分散在課文中。
可是到了高中,文言文的學習中出現(xiàn)了特殊句式,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就產生了這樣的矛盾:學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定語后置”、什么是“狀語后置”、什么是“賓語前置”。于是,面對高考題目,很多同學因為語法知識而得分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高中老師的教學難度,加重了高中老師的教學負擔。
二、高中語文新課改與語法知識的融合與統(tǒng)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p>
“人文性”是新課程標準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過度地強調工具性,會導致人文性的失落,所以一定要使得“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二者齊頭并進,共同發(fā)展。“言為心聲,語文與人文具有深刻的相關性,因其‘深刻,絕不能離開人文來講語文;因其‘相關而非相同,也絕不能以人文取代語文?!保ㄍ跎形摹墩Z文教學要走在“語文”的路上》)
首先,要把語法知識融入到語文教學的人文體驗當中去。學習語文的目的絕不僅僅在于了解課文在“說什么”,而是要懂得該“怎么說”。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時常能看到一些標新立異的課程設置方式,比如說在教《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有的老師設計成一個偵探破案的形式,學生作為偵探,對“別里科夫”的死因進行調查,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如果是他殺,那么誰是真正的兇手,從而讓學生了解是當時的沙皇封建統(tǒng)治扼殺了當時的人性。這樣的形式無可厚非,但是在學生,往往看到的是那種熱鬧的場面,記憶深刻的往往是討論的過程,而忽視了對于作者主題的探究和對于當時社會黑暗制度的反映。
其次,在新課改教學中要以實用性為前提加入語法教學。
無論我們多么提倡減負,提倡素質教育,但是考大學依然是我們學生的最現(xiàn)實的目的,最直接的動力。所以以“實用”為原則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病句改錯上,很多都是結構混亂、搭配不當?shù)葐栴},如果沒有適當?shù)恼Z法教學與之相匹配,很難把學生存疑的問題講深講透。
從日常教學中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從初中到高中,我們已經越來越淡化對于復句層次的劃分,但如果想讓學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那么無疑,我們一定要了解一篇課文是如何謀篇布局的。就比如說《荷塘月色》在講授時,我在一開始講的時候就首先對文章的題目進行分析,這篇文章從題目看來就應該寫了兩大方面的內容:“荷塘”和“月色”,那么是怎樣的荷塘,又是哪里的月色呢?學生會找出:是月下的荷塘,和塘上的月色。很自然的就把文章分成了兩大部分,然后分別進行賞析。作者沉醉于這樣的優(yōu)美景色之中,但是卻始終逃脫不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所以他才又回到了現(xiàn)實中去,心里依舊是“不寧靜”。
這樣的語法輔助教學,能夠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但是不能對每篇文章都如此處理,因為有的文章是不需要的,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法教學一定要遵循“實用性”原則,一定要和教學密切相關,一定要和高考相聯(lián)系。否則就會落入空談語法教學的誤區(qū),既枯燥無味,學生毫無興趣,又失去了教學的本意。
最后再次,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法教學還應該應時而動。
原本很多在早些年里不和語法規(guī)范的詞語,在現(xiàn)在看來已經是合情合理的了,比如說在七十年代,說“打的”是不被接受的,可是現(xiàn)在卻是任何人都不會懷疑的詞語。這也就告訴我們,學習語法知識,也要和時代相吻合,學會應時而動。其實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變化的現(xiàn)象,我們應積極地與時代相聯(lián)系。在我們所熟識的詞語和成語中,由于時代的變遷,很多都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學會按照時代的變遷去理解不同詞語的特定含義。在教學語法的過程中,也要遵循這一原則。
三、新課改下的語法教學的影響
在新課程標準下融入的語法教學,在遵循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的原則下,應時而動,重視語法的實用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以解決高考中易失分的題為契機,適當并恰當?shù)亟淌谡Z法知識,是我們的學生在最基礎的層面上既能分析語言又能理解概括文章主旨,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最終上升到對中國文學的深厚內涵的理解和沉淀。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2] 王尚文《語文教學要走在“語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