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要:心理咨詢與治療是音樂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音樂各種臨床技術在心理治療或咨詢的過程中,實際上會因不同理論流派原理而發(fā)揮著自身的作用。當今的心理咨詢及治療技術在臨床應用領域的發(fā)展一日千里,在現(xiàn)實的臨床應用過程中,同一種理論流派可以在不同的音樂治療技術中使用,同樣,同一種技術中也很可能會包含多重理論取向。
關鍵詞:音樂治療;精神分析的音樂治療;行為主義的音樂治療;人本主義的音樂治療;認知學派的音樂治療
引言
音樂治療的心理學理論流派是指音樂治療在實施過程中的不同理論取向,即音樂治療在臨床技術的實施過程中為達到治療目的所提供的理論指導思路,這種思路并不是指音樂治療中看得見的具體實施技術,而是引導技術實施的抽象理論體系。同一種理論流派可以在不同的音樂治療技術流派中使用,如歌曲治療技術流派、心理劇治療技術流派或器樂技術流派,既可能有精神動力學派的理論取向,也可以有腥味注意的理論取向;反過來,同一種技術流派中也可能包括了多重理論流派的取向,例如歌曲治療的技術既可能有精神動力學派的理論取向,也可能有人本主義流派的理論取向,還可能兼有動力學派和人本主義理論的綜合理論取向。
一、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包含了醫(yī)學、心理學和音樂藝術等多門學科的知識范疇,是比較典型的文化與科學的交叉性應用學科。音樂治療的定義可以表達為:經過專門訓練的音樂治療師針對來訪者身心健康相關的身心或行為問題進行專業(yè)評估或根據已有科學診斷,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使用各種音樂治療的臨床技術進行系統(tǒng)有效的臨床干預,最終幫助其達到身心健康目的的過程??傮w來看音樂治療包含三個要素,即求助者及相關治療目標、音樂治療師、臨床干預過程。
二、精神分析的音樂治療
精神分析理論最早由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主要理論包括了潛意識理論、人格構成理論、防御機制理論、性本能理論等。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音樂語言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使音樂本身具有了象征性意義,就像夢的性質一樣既抽象又具體,使其能避開自我意識和理智的控制,直接與本我相關的低級中樞相連接,真實表達或宣泄?jié)撘庾R里的情感和沖突。這種通過音樂活動的升華方式,為病人提供了新的解決沖突釋放焦慮的合理方式。由于音樂治療的手段具備先天的非語言技術特性,在醫(yī)患關系的簡歷過程中可以發(fā)揮多重可能的作用。音樂體驗手段可以讓醫(yī)患關系的發(fā)展進一步深化;而如果病人因為產生強烈阻抗導致醫(yī)患關系建立發(fā)生障礙的時候,音樂體驗作為一種介質在治療師和患者之間能起到很好的緩沖保護作用。音樂體驗對于某些本來就缺乏強烈求治動機的患者來說更為有意義,與其他由語言主導的心理治療手段相比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音樂治療師還可以在音樂釋夢或是音樂聯(lián)想的過程中,通過帶有情緒指向的音樂體驗,激活個體在潛意識中出現(xiàn)的碎片材料,把其中重要的某些碎片做一些澄清處理,再經過音樂治療師與個體的引導分享,讓本我被壓抑的沖動、愿望以及超我造就的內疚和遺憾,有機會充分地暴露呈現(xiàn)出來,以便音樂治療師幫助來訪者在治療后期做深入的處理。我們能看到很多音樂活動不僅能表達本我的內驅力,更能通過樂器宣泄手段滿足本我的內驅力,讓人變得更加平靜地接受自我。
三、行為主義的音樂治療
行為主義理論強調人的大多行為是習得的,強調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和人格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所觀察到的并能客觀測量的刺激和行為反應,應拋棄內部感覺、意識等主觀的東西。在治療中強調正?;虍惓P袨榭梢酝ㄟ^學習習得或矯正。與行為治療有關的學習原理一共包括了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和模仿學習的三大理論。
行為主義的音樂治療在臨床實操的過程中,一般會立足于行為主義的三大理論智商,強調通過音樂體驗手段營造出的客觀環(huán)境給個體造成的心理及行為的影響,并通過有目的的行為學習、行為泛化等技術影響、改變和塑造來訪者的行為。行為療法在應用領域最常見的技術有音樂系統(tǒng)脫敏、行為矯正和行為塑造等。
四、人本主義的音樂治療
人本主義心理學又稱為“第三浪潮”,其誕生的原因也是基于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兩大流派的理論漏洞。人本主義認為精神分析的理論流派過分關注童年經歷對個體人格的影響,而且過分強調了人的病態(tài)心理及成因,而行為主義則過分強調了客觀環(huán)境對人心理及行為的作用。他們認為這兩個心理學的流派都忽略了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沒有看到每個個體主觀和客觀世界里,都可能存在著改變自我的積極潛力。人本主義主要的理論體系包括人的需要層次理論、積極主觀能動的假設理論和自我概念及以人為本的理論三大體系。
人本主義對來訪者“個性化需求”的尊重是人本主義最大的特點之一,人本主義音樂治療技術體現(xiàn)得尤為明確,尤其是體現(xiàn)在音樂治療師技術個性化和求助者音樂體驗的個體文化差異方面。首先,每一個音樂治療師對音樂文化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不同的音樂治療師會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心理文化背景,去設計相關的音樂治療技術程序。其次,每一個求助的來訪者對音樂體驗也是不同的,人本主義音樂治療中,音樂治療師對每一個來訪的求助者個性音樂文化審美的尊重,也可以看成人本主義音樂治療的一大特點。
五、認知學派的音樂治療
認知學派興起于19世紀50年代中期,在六七十年代,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成為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心理學之后的重要流派。認知學派認為,個體的不適應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是認知偏差的結果。在個體的知覺過程中,若信息不充分、不正確而使知覺歪曲,從而導致個體產生錯誤的評價和判斷,便會導致不適應的行為和情緒的產生。
認知理論中強調認知對行為的決定作用,同時也強調認知與行為的相互作用,所以認知心理學派的音樂治療是把音樂情緒體驗的功能手段作為認知功能延伸的橋梁,發(fā)揮認知及行為調整的療愈功能,這也是認知流派的音樂治療最重要的特征。認知學派的音樂治療技術基礎是建立在情緒體驗之上,又由于音樂本身是根植于人們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之中,所以認知學派音樂治療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彌補了認知學派某些內在的先天不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