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怡
【摘要】黃厚江老師《語文課堂尋真——從原點走向共生》第五章第二節(jié)188—189頁說:“有些老師說我自己不寫怎么辦?語文老師至少偶爾寫點東西,從來不寫,要教好寫作很難。但即使不寫,也可以借助別人的寫作體驗和案例來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中的作文事件。比如鮑爾吉·原野的《月光手帕》就經(jīng)常被我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意識。作者在醫(yī)院里陪護父親,晚上在醫(yī)院病房走廊里來來回回上上下下地邊走邊抽煙??墒撬l(fā)現(xiàn)一個小女孩竟然在他走了好幾趟的樓梯上撿起一塊漂亮的手帕??墒撬僮哌^去一細看,原來地上還有一塊手帕。蹲下來仔細一看,原來是光透過花窗照在樓梯上就像一塊手帕。作者以此為題材寫了一篇非常優(yōu)美、立意深刻的散文。我和同學們一起讀讀文章,一起討論好文章是怎么寫出來的,效果很不錯。”
【關(guān)鍵詞】引導 豐富寫作素材 寫作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7-0080-01
這段話告訴我們?nèi)绾我龑W豐富寫作素材,順帶也學一點寫作技巧。我自然而然地想到平日的周記寫作,每次微信群中展示優(yōu)秀周記,很多家長感嘆“孩子無東西可寫,總是抓耳撓腮大半天也憋不出幾個字來?!痹趺唇鉀Q這個問題?黃老師說“可以借助別人的寫作體驗和案例來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中的作文事件”,選哪篇文章?怎么指導?
低頭刷朋友圈,讀到龍應(yīng)臺的《看見每一個瞬間》,這篇偶得的文章宛如“神助攻”,讓我一抹黑的眼前陡然明亮!
讀了幾遍,心里有了思路:我們的課就聊聊如何“看見”每個瞬間?
課上,先讓學生讀原文,用時5分鐘左右,目的是讓學生慢慢讀,充分了解原文內(nèi)容。之后,請學生說說文章寫了什么?
教學反思:這是聊作文的第一步。這一步是教學的必須,讓學生整體感知,就是要知道一篇作文整體上究竟該寫什么,寫了什么。
接著討論“作者怎么寫的這三個瞬間?”先看文章整體怎么構(gòu)思。學生閱讀比較充分,很快就說出先敘后議的寫法。這種寫法課本中比較常見,《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蘿瀑布》等,學生可以輕松判定。
然后再看文章局部怎么寫?“背景怎么敘?”龍應(yīng)臺的做法是用平靜簡潔的語言敘寫兩個人走路和一個人獨自走路的狀態(tài),比較其優(yōu)劣,趁勢過渡引出一個人走路時看見的三個瞬間?!叭齻€瞬間又怎么選材,怎么寫?”學生反復(fù)朗讀,思考,爭論,最終達成“三個瞬間都用細節(jié)描寫,簡筆勾勒的方式;選材從人、動物、事物三個角度,注意了選材的多樣化;都借助了景物構(gòu)成很鮮明的場景,畫面感極強?!边@樣分析之后,學生對選材的問題已經(jīng)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為后面自己的選擇材料做了很好的鋪墊。
教學反思:“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這個“討論”,就是緊抓龍應(yīng)臺原文不放,引導學生分析出原文的選材特點和寫法。
進入教學第三環(huán)節(jié):“最后幾段的感悟讀得懂嗎?”很多學生搖頭。“能讀懂哪些?”學生噼里啪啦地說。這步教學就此打住,不再做深入的研究。教學馬上跟進到下一步“聊自己的生活事件”,聊自己看見的某一個瞬間。
“我們在生活中看見的‘每一個瞬間有哪些,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學生陷入思考和回憶。有學生說話了,他說的是晚上做作業(yè),停頓的間隙看到燈光射在作業(yè)本上,周圍都很昏暗和寂靜,而自己仍舊在堅持。還有學生說起校園里的櫻花開得滿樹滿枝雪白一片的繁盛,這個學生一說完,立馬又有人說校園里桂山書院旁的幾株桃花盛開的情景;還有學生說校園里的爬山虎開始長葉,一改前段時間的干枯和頹敗。還有學生說自主值日時在食堂看大師傅提起大鍋鏟炒菜的辛苦……學生的這些回答得到我的認可,但對于寫櫻花桃花開,爬山虎長葉的同學,我建議他們寫作時一定要寫出看到的那一瞬間的情景和心理,千萬不要去寫它們開花或長葉的過程,否則就是不切題。同時我又發(fā)現(xiàn),學生的回答中很少涉及到“人”,除了第一個同學說到了自己,其他幾乎都關(guān)注的是自然。因此,我又引導學生找尋生活中打動了自己的有關(guān)“人”的瞬間,我們身邊的人,我們自己,都可以。學生說出一些,盡管丟三落四,前言不怎么搭后語,但至少他在思考,他在說,他在建立一種選材的意識。聊作文的目的不就達成?
教學反思:這樣的聊天式作文指導,要解決的是學生寫作“無米下鍋”的煩惱,當然,一次課肯定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就告訴學生,接下來的幾個周我們都要圍繞著這個“看見每一個瞬間”來做文章。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細心觀察,用心體會,悉心感悟。
一節(jié)課結(jié)束。這節(jié)課的課堂效果究竟如何?等待周一的學生周記。
教學感悟:閱讀語文專著,我的經(jīng)驗是讀慢一點,邊讀邊思考、邊聯(lián)系、邊比較,然后找到打通閱讀和自己教學實踐的通道。課堂上,我和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事件,算是“師生共生”;學生交流自己的生活事件給同學聽,以后周記講評中的交流互動就是“生生共生”。課堂上,師生在共同生長,學生在共同生長。生長得如何?你的評價要先看大面積的學生是否能夠選擇生活事件寫,只要能夠選材,你的課堂就基本成功。至于學生寫作的語言,暫且先不管,一次就集中解決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行了。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語文課堂尋真——從原點走向共生》
[2]龍應(yīng)臺《看見每一個瞬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