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摘 要:外語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工具,其中尤以英語用途最廣。目前,我國各高校都開設公共英語課程,本文就高校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的實質、課程模式創(chuàng)新、考試方式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校;公共英語;改革;模式;考試
一、高校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的實質
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其語言技能的獲得需要經過學生個人的實踐。而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法,講解占用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抑制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在當代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以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角,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把課堂變成語言實踐的場所,既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使他們具備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以滿足社會工作崗位對學生外語素質和外語能力的要求。
此外,我們需要注意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并不是要抹煞教師的作用。相反,教師的任務將更加繁重,其指導作用是進一步提高而不是消減。教師應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確定培養(yǎng)目標、教材、教學重點,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及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活動的策劃者和管理者,學生實踐的鼓勵者和參與者,學生問題的分析者和解答者。
大學英語教育還應把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而不能單純著眼于學生掌握了多少個單詞和句型這一機械的學習結果。因為社會檢驗一個學生外語水平的評判標準,不是簡單地基于他對這門語言知識了解的多寡,而是以能力為判斷的準則。因此,我們在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將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
課程建設是大學英語教育改革中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是實現(xiàn)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途徑。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探索,遵循課程建設的自身規(guī)律,順應學生的認知要求,為社會培養(yǎng)出急需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高校公共英語課程模式創(chuàng)新思路
高校公共英語課程的設置必須具有可選擇性,因為它不僅要滿足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要求,而且還要滿足不同專業(yè)的學習和不同職業(yè)的發(fā)展要求。要實現(xiàn)這門課程的可選擇性,就需要將課程模塊化,每個模塊包括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從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到專業(yè)英語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yè)要求、就業(yè)趨向等選擇不同的模塊,以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的個性化要求。
第一,基礎英語教學模塊。各專業(yè)的職業(yè)性特點決定了各專業(yè)對英語教學的具體要求和教學重點不同,基礎英語模塊的教學內容設計應根據《高校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要求,圍繞日常生活和涉外活動中所需的聽、說、讀、寫、譯各項工作任務為主線,結合專業(yè)特點對聽、說、讀、寫、譯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側重。如管理系的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yè)對英語聽力和口語水平要求較高,需要加強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信息工程系和勘測系的專業(yè)就需要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
第二,英語技能訓練模塊。這個教學模塊是基礎英語教學模塊的拓展,重點訓練學生的各項基本語言技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以滿足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從而豐富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工作和涉外業(yè)務活動的能力。
第三,專業(yè)英語教學模塊。開設與行業(yè)相關、與各個專業(yè)崗位群相關的專業(yè)英語課程,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和英語語言技能去了解行業(yè)知識,完成不同專業(yè)崗位的具體任務,提高學生在未來職業(yè)環(huán)境中的英語應用能力,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根據不同行業(yè)的特點,結合具體的專業(yè)特色,實施項目教學,如會計英語、土木英語、電力英語等,學生英語技能和專業(yè)技能的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就業(yè)競爭力,也一定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和好評。
三、高校公共英語課程考試方式探索
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需要,高校公共英語考試方式和考試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具體如下:
一是可以取消傳統(tǒng)的期末一次性考試和補考的考核方式,采取定期舉行能力水平測試的考核方式,學生在學期間(一年半之內)可以有5次考試機會。二是為方便學生參加考核,從學生入學第一學期開始,學院將定期舉行“英語能力I”考試和“英語能力II”,學生可以根據學院確定的考試時間自主選擇參加考試。三是建立免修免試制度,學生提前通過“英語能力I”和“英語能力II”考試,可免修相關英語課程。四是采取盡可能使用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網絡課堂、學生自主學習平臺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增加課程的信息量和趣味性。五是課堂上教師要做到課堂內容多樣化,如講英語故事、教英文歌曲。通過英語每周一歌、英語俱樂部、觀看英文電影、英語歌曲大賽等多種方式,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加大課外活動力度。六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要多樣化。要大力提倡教師運用現(xiàn)代科技條件,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整合豐富的多媒體外語學習資源,提供傳統(tǒng)語言視聽教室無法達到的功能。七是建立英語試題題庫,題庫包括如下內容:交際用語來考察學生理解對話、和簡單短文的能力。對話和短文以日常生活和實用的交際性內容為主。要求學生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點,能正確地把交際用語填到空格內。語法結構用來考察學生運用語法知識的能力。閱讀理解部分用以考察學生從書面文字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段落翻譯部分考察學生對英語文章進行翻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杰.公共英語教學的專業(yè)化與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公共化——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130
[2]馬蘭萍.關于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評價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