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宇
【摘 要】本研究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在“互聯網+”時代下對家庭與社會音樂教育新模式進行深入剖析,研究認為:網絡課程模式、網絡約課模式、網絡輔助教學模式、網絡普及參與模式已成為“互聯網+”時代下音樂教育的全新模式,且未來有更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音樂;社會音樂;模式
傳統(tǒng)音樂教育模式下,家長在為孩子選擇社會音樂教育性質的器樂教師時,通常采用朋友介紹的方式找尋教師,其相互之間的了解僅憑介紹人的一面之詞模式,遠不如時下人們在互聯網上購物前先查看介紹與評論的習慣做法。信息的不對等讓許多家庭音樂教育缺少了諸多應有的樂趣。所幸的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有望驅動整個音樂教育行業(yè)的資源整合,在社會音樂教育機構、孩子家庭與互聯網平臺之間搭建相通橋梁,有利于通過線上平臺構建線下教育的“O2O”音樂教育實踐。
一、網絡課程模式
如同“大眾點評網”這類集網絡餐飲、生活、娛樂于一體的推薦評論性的網站平臺,為銷費者在選擇上提供了事前選擇參考、事后評價反饋的交互方式。一個集化會音樂教育機構與社會音樂教師于一體的音樂教育網絡課程平臺,將為家長在選擇培訓機構或教師時,在機構辦學能力、資質、口碑及教師教學水平、態(tài)度、評價等諸多以往傳統(tǒng)模式下難以客觀平價的方面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此外,傳統(tǒng)的“一對一”延續(xù)著師生面對面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技術下,面臨顛覆與挑戰(zhàn),音樂教育的隔空教學模式成為了現實。師生可以完全不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中,僅需打升手機軟件即可拍攝學生的演奏狀況,教師在另一端網絡環(huán)境下觀看后給予學生相當于“面對面”教學時的即時響應與指導。在此類“O2O”課程模式中,主打遠程現代流行音樂教學的“牛班”APP采用分類課程、分段視頻教學、分知識點教學的模式,主推演唱課程以及器樂中鍵盤、吉他、貝斯和鼓的分段收口,教師來源于諸如“我是歌手”等電視媒體節(jié)目中的一些幕后音樂人。
二、網絡約課模式
該“O2O”模式中網絡平臺主打古典音樂教學,通過線下組建教師對應樂器等教學設備與教學場所,線上預約課程。該模式對教師隊伍有基本的審核機制,從源頭上把控師資水平,實行分級定價,家長可以根據自身意愿進行選擇。這是傳統(tǒng)實體音樂教育機構的一種簡單網絡化拓展。此類約課模式中另一類,即通過手機APP程序前期平臺積累一定量的注冊教師,教師通過簡單的個人資料、可教學科目、可教學實踐及所在地區(qū)等基本信息的填寫后,即可上線。學生或家長可以通過手機定位,找到附近相應細分科目的教師進行課程預約。網絡平臺作為一個中介的性質,試圖做到音樂教育界的“專車”模式。然而,這其中還有隱藏許多細支末節(jié)的問題有待深究。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國目前對于社會音樂教師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資質認證體系,網絡平臺無法對注冊登記教師的真實教學能為做出客觀認定,對學生及家長仍然無法確定所選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也無法信任教學質量確有保障。
三、網絡輔助教學模式
在傳統(tǒng)社會音樂學習“一對一”的模式下,教師完成一次深程教學后,學生與家長均將用一周時間對課程內容進行滿化與練習。然而學生課后的練習與鞏固家長們往往因為自己不行而束手無策,有的由于工作原因分身乏術,只能另請陪練老師上口指導孩子。而互聯網同樣可以為送批面對器樂教學沒了方向的家長提供來自網絡平臺后的各類真實器樂“陪練”服務。為學生在家庭音樂教育環(huán)境中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同在“彈吧”鋼琴陪練APP的開發(fā)設計中,無論學生與陪練教師間隔多少距萬,基于網絡條件下,后臺陪練教師在任何時間、任何地域都能為學生帶來有意義的指導。雖然在其背后仍然蘊含著陪練教師的音樂能力與資質認定問題,但不可否認這種輔助教學工具的出現,為家庭音樂教育的實施起到以解燃眉之急的作角。除器樂教學外,在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合伴奏演唱是聲樂學習最終成果的體現形式,然而,藝術指導教師僅在專業(yè)音樂院校的聲樂專業(yè)學習階段才輔助教學。對于絕大多數聲樂學習者而言,“和伴奏”是件非得有求于人的難事。此外,各種曲目伴奏還可根據不同人員要求找到己轉調的歌曲伴奏。在付費版內容中還可以將伴奏與演唱同時錄音,以便學習者回聽。該軟件的問世大大提高了聲樂教學的效率,為推動與普及傳統(tǒng)聲樂教學提供了強有力地武器。
四、網絡普及參與模式
在網絡輔助各類音樂教學軟件應用問世之后,諸如“唱吧天天K歌”等手機KTV類APP都可以做到隨意點唱歌曲,并根據自己音好隨意調節(jié)歌唱效果,還能自動錄音,在回放時加入混音與混響效果等。這些都是此前根本無法想象,只有在實體KTV娛樂場所或配備專業(yè)音樂制作設備的錄音棚才能實現的效果。此外借助網絡社區(qū)功能,使用者的演唱錄音還能參與各類網絡排行榜排名,讓任何人都能體驗到流行樂手、歌星們的種種經歷。此類參與度極高的手機APP頗受自學流行歌曲演唱者們歡迎。借助“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趨勢,音樂教育的“O2O”模式可謂層出不窮。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也涌現了一批旨在改變傳統(tǒng)音樂教育模式與現狀的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更革新了音樂教育的垂直領域,創(chuàng)立契合家庭音樂教育中每位成員的運行模式。這類網絡為主打的APP企業(yè)除依托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多年積累,更巧要資本市場的重金入股。
五、結語
在家庭、社會音樂教育生態(tài)圈中,“互聯網+”的影響除體現在教學及相關服務以外,還衍生出的大量樂器制造商對樂器制造、生產與銷售模式的改革;出版社對音樂類教材編制發(fā)行模式的變化;各類社會培訓機構謀求機構間的聯營與從傳統(tǒng)向“O2O”模式轉型;各類演出團體對演出市場的重新定位;音樂類師資及表演人才的流動性發(fā)生變化;以及在多種生活場景下融合各類模式的増值服務,亦有待對音樂教育領域“O2O”的大力挖掘。
參考文獻:
[1]孟慶洋.“互聯網+”音樂課堂對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沖擊[J].當代音樂,2016,(19):73-74.
[2]楊玉鳳.成人教育音樂教學利用互聯網音樂資源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159-160.
[3]栗紅建.信息時代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與傳承之新探[D].中國音樂學院,2016.
[4]周邦春.互聯網時代媒體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影響[J].新聞戰(zhàn)線,2015,(05):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