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光
摘要:現(xiàn)階段農(nóng)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實踐、探究與反思。本文以優(yōu)化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為題,致力于農(nóng)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及能力的進一步培養(yǎng)與提升。文章基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主要分析了優(yōu)化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外閱讀;閱讀興趣;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學生掌握并內化基礎漢語言文化知識的關鍵,高質量的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對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影響。語文閱讀教學是對學生理解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聯(lián)想能力、文學賞析審美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等的培養(yǎng)與塑造[1]。
一、農(nóng)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現(xiàn)狀及其原因淺析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與革新,在閱讀教學實踐方面收獲了良好的效果和評價。但西部農(nóng)村地區(qū)仍存在信息相對閉塞、教學技術手段落后、課外閱讀素材局限等客觀情況,導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就其原因淺析如下:其一,對學生課外閱讀教學不夠重視。部分教師受到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仍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采用機械而單一的“范讀式”閱讀教學模式,因地制宜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非常匱乏,對課外閱讀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客觀地認知;其二,對課外閱讀素材的收集不夠充分。部分語文教師片面注重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高低,注重學生閱讀技巧的掌握,忽視以教材為基礎的課外閱讀素材的收集與匯總,導致教師無法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書籍推介和知識范疇的進一步拓寬,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意義缺乏科學的認識;其三,忽視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小學生處于認知能力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對學生一成不變的閱讀教學套路很容易產(chǎn)生倦怠、甚至排斥的消極心理,教師忽視學生感興趣的閱讀話題,導致學生在閱讀方面無法建立最佳水平的學習動機。
二、優(yōu)化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1、合理轉變教師陳舊教學思路,注重教材內容向課外閱讀延伸。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語文教師應準確地定位和巧妙地轉換自身的心理角色,從思想觀念的轉變入手,進行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一方面,語文教師應走下講臺,與學生談心和交流,了解農(nóng)村小學生在自主閱讀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閱讀素材。增進師生之間的情誼,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閱讀心得和體驗的分享與共勉,從而增強學生語文閱讀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有限的閱讀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認知水平和閱讀教學技能水平,全面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閱讀規(guī)律,從而科學、有效地進行閱讀策略的滲透與引導,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的質量和效率。
2、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充分發(fā)揮讀書筆記的重要作用。科學的閱讀思維意識有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致力于優(yōu)化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語文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堅持寫閱讀筆記的習慣。閱讀筆記對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大有裨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將閱讀過程中的意識流及隨想、感受記錄下來,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將語文閱讀與文筆寫作巧妙地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筆記使學生逐步培養(yǎng)自主探究、思考和剖析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水平和精神境界。鑒于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言傳身教,注重文學作品的學習與積累,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熱愛文學的態(tài)度和幽默詼諧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產(chǎn)生正向遷移的作用;其次,教師應耐心、細致地輔導學生進行閱讀筆記的記錄,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等;最后,教師應充分重視教材內容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學習后,同樣做好詳盡地讀書筆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內化閱讀與寫作的技巧、要領[2]。
3、有機滲透科學合理閱讀策略,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效率和質量。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西部地區(qū)的農(nóng)村小學教育教學的整體發(fā)展相對滯后,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形式呈現(xiàn)單一化、陳舊化的特點,閱讀資源也非常有限。鑒于此,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應更加注重科學合理閱讀策略的有機滲透,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的實效性,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外閱讀的實踐價值和意義,感受自主閱讀帶來的樂趣。閱讀方式大致分三種:泛讀、略讀、精讀[3]。
以《沉香救母》一課文的學習為例,進行淺析:泛讀,主要要求學生通過誦讀全文,了解文章內容,明確文章的寫作意象;略讀,要求學生掌握文章的結構設置和寫作特征;精讀,則要求學生重點品讀一些語句與段落,思考并分析教師設置的一些細節(jié)性問題,如:沉香為什么要去解救媽媽嗎?沉香是怎么刻苦練功的呢?細讀第四自然段,把令你感動的句子劃下來,說說原因;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功夫不負有有心人沉香終于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你們想對沉香說些什么呢?小沉香是怎樣去救母親的呢?故事體現(xiàn)了沉香哪些珍貴的品質?等等。將這三種閱讀策略恰到好處地契合,可以促使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增強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介相關的民間故事書籍,加強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如:《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格林童話》等。
4、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培養(yǎng)濃厚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實踐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語文教師也應參與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在自主閱讀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困惑,并進行及時地點撥和科學地輔導,可以開展如下閱讀交流與學習活動,如:“致我最愛的一本書”“我是古詩詞小能手”“紅領巾讀書月”“小小讀書角”“閱讀技巧交流講座”等。
三、結語
優(yōu)化農(nóng)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結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范疇,幫助學生培養(yǎng)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增強小學生對漢語言文化的熱愛和向往,提高學生的文學賞析、領悟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邵馨漪.讓語文課堂充溢瑯瑯書聲——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5,(10):32-32.
[2] 藍亞敏.關于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語言溝通的探索[J].才智,2017,(12).
[3] 陳偉疇.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探究[J].學周刊,2017,14(14):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