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曉
【摘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課程的核心價值,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新目標。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近三年廣東中考歷史試題充分體現了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給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廣東省中考的命題改革力度也不斷加強。歷史科的命題大力加強了學習潛能和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逐漸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型,再由“能力立意”進一步邁向“素養(yǎng)立意”。這使長期以來采用的教師“以講為主”、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基本失靈。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適應廣東省中考乃至全國高考的必然趨勢。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課程的核心價值,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新目標。朱漢國教授認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以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內的,能夠滿足特定現實需求的綜合性品質和相關能力?!盵1]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近三年的廣東中考歷史試題不斷體現了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給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近三年中考歷史試題中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
(一)“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考查
例1:(2015年第12題)從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張謇的“實業(yè)救國”;從詹天佑的“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閣的“國家多難,軍人當馬革裹尸,以死報國”,這是仁人志士發(fā)出的時代最強音。這個時代的特征是( )
A.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 B.國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爭 D.曲折前進,民族復興
該題考查學生的時間觀念,要求將歷史史實與特定的時空聯系,歸納時空下的歷史階段特征和主題。除此題外,還有2015年的第17題、2016年的第15題。
(二)“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考查
例2:(2015年第4題)唐朝科舉,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標準;明經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進士約為六十分之一;科舉出身的官員占全部官員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從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舉制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人才 ②科舉制是政府選官的主要來源 ③科舉選拔的標準是擇優(yōu)錄取 ④科舉考試基本年年進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史料實證就是運用史實和史料來證明結論。該題考查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根據史料中的信息判斷所得結論的正確性。除此題外,還有2015年第1、2、26(2)題,2016年第3題。
(三)“歷史理解”素養(yǎng)的考查
例3:(2016年第9題)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經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是對“華夷之辯”觀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對“道”“器”觀念的突破,第三次則是對傳統(tǒng)文化束縛的突破。下列與“第三次突破”直接相關的是( )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提倡實業(yè)救國
C.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學
歷史理解是指對史料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該題考查學生對“華夷之辯”“道”“器”“對傳統(tǒng)文化束縛的突破”等知識點理解透徹的情況下,歸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階段特點。除此題外,還有2014年第8、9、11題,2015年第7、9、13、18題,2016年第2、4、21、26(3)題。
(四)“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素養(yǎng)的考查
例4:(2014年第3題)自統(tǒng)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設置的太尉一職,曾“虛設其位”。對秦朝這一現象較為合理的解釋是( )
A.削弱中央軍事力量 B.增強地方軍事權力
C.皇帝親自控制軍權 D.丞相、太尉職位合一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該題考查學生對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推行皇帝至高無上的中央集權制度的解釋。除此題外,還有2014年第17題,2015年第6、26(2)、27(2)、(3)題,2016年16、26(1)題。
例5:(2015年26題第(4)問)綜合上述材料,以歷史眼光去審視城市的變遷,你認為如何讓城市發(fā)展得更美好?(27題第(4)問)上述三則材料反映出當時大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回顧歷史,面向未來,你認為大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應該承擔怎樣的歷史責任?
歷史價值觀是指對歷史的闡釋和評判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26題第(4)問考查學生以歷史的目光去看待城市現代化的發(fā)展觀念。27題第(4)問考查學生以大國關系的處理為出發(fā)點,得到“大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大國之間的友好互助有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世界文明與進步這一價值觀念”。
可見,廣東中考試題非常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因此,教師在課改中應該大膽地改革教學,摒棄以往教學中教師以講為主的課堂模式和學生劃一劃、背一背的簡單做法,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師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從中考命題中看師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緊扣考綱和課標,狠抓基礎知識
靈活考查基礎知識和學科基本能力是歷史試題命制的最基本出發(fā)點。但中考試題的靈活不代表漫無邊際,毫無原則。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初中新課標,緊扣考綱,幫助學生先打好基礎,只有夯實基礎才能談如何提高綜合能力。
(二)構建以時間為軸的思維導圖,培養(yǎng)時空觀
學生時空觀的培養(yǎng),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個時間,而是對這個時間和空間下社會發(fā)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特征進行分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一課或者一單元為單位,讓學生以時間軸為主線,列出一定時空下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可以按照縱橫方向,構建思維導圖,從而形成歷史發(fā)展的整體感,然后分析其內在聯系和特征變化。這樣,學生對歷史發(fā)展就會形成立體的分析和認識。除此之外,還要重視歷史地圖對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掌握歷史事件發(fā)生的空間位置和地理環(huán)境。endprint
(三)加強情境和史料教學,訓練綜合能力
史料是學習歷史的基礎。當前中考試題中不僅材料分析題有史料,越來越多的選擇題也引入史料。而且引入的史料種類繁多,除了傳統(tǒng)的史籍、著作、論文,還引用大量圖片、詩詞、歌曲、流行語和最新的學術論點來創(chuàng)設情境題,考查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歷史的過去性須借助史料教學,幫助學生回到“歷史現場”[2],可利用多媒體平臺,選擇真實可信的史料來啟思,或文獻,或圖片,或表格,或實物,或視頻,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訓練其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把鮮活的材料貫穿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問題和歸納材料觀點的能力,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形成大歷史觀。
(四)聯系現實,關注多元史觀,提升人文史觀素養(yǎng)
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課堂,不僅要告訴學生歷史“是什么”和“為什么”,更要依據鮮活的歷史事實,引導學生對歷史做出價值型判斷,即“應該是什么”[3]。
近三年廣東中考試題的時代特色鮮明,周年問題、時政熱點、社會熱點問題就是熱點。而且當前最新的史學觀念,如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生態(tài)史觀、社會史觀也紛紛進入到試題中。這些現實熱點和新史觀為考查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視角,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一定挑戰(zhàn)。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緊扣考綱外,要有目的、有組織地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生活中的歷史,切實做到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問題結合,圍繞考綱多角度拓寬學生的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史觀素養(yǎng)。
(五)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和史學觀念,提高學科理論修養(yǎng)
受課程改革的縱深發(fā)展及史學研究新進展的影響,中考題中體現唯物史觀的題目比例降低了,而表達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的題目數量在增加。近三年不理想的答題結果暴露了當前日常教學的缺失,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將新的史觀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這要求我們廣大一線教師要通過繼續(xù)教育實現專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以此引領教學策略上的多樣化和科學化,培養(yǎng)出適合時代要求的接班人。
總之,中考命題立足于能力,愈發(fā)專業(yè)化的命題思路給歷史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重視,對歷史教師教學的尊重,值得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踐行與改進。
【參考文獻】
[1]朱漢國.淺議21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J].歷史教學,2015(19):3-7.
[2]何成剛.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
[3]葉新建.高考命題學術性趨向對中學教學的影響——以2014年高考歷史江蘇卷第1題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12):37-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