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敏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現(xiàn)在的教育已經與互聯(lián)網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而學生課余時間的娛樂也更是從傳統(tǒng)的體育運動變成了在網絡上閑逛消遣,學生體質下降是現(xiàn)在頻發(fā)運動損傷的根本原因,而要改變這一狀況就需要教師將體能訓練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機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滿足學生需要的同時又能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本文將對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開展功能性訓練的可行性展開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中學體育 ; 功能性訓練 ; 教學 ; 身體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126-02
1.功能性訓練的概念
功能性訓練最早興起在歐美,早期是為了幫助病人實現(xiàn)身體康復,后被廣泛運用到了大眾競技體育中去。功能性訓練囊括了眾多方面,除了力量訓練,還有速度、耐力、跳躍等多個層面,而較為基礎的就是柔韌性、靈敏性和穩(wěn)定性這幾個方面,只有強化了全身多關節(jié)、多維度的素質訓練才能實現(xiàn)功能性的改變。具體的功能性訓練結構見下圖。
2.功能性訓練對中學生的好處
2.1促進學生發(fā)育和身體素質的提升
中學生在不同階段身體素質的發(fā)展是不同的,不同年齡應當針對學生身體的具體情況開展素質訓練,比如在學生5-12歲的時候應當開展柔韌素質訓練,在學生6-13歲的時候應開展靈敏素質訓練,在學生8-12歲的時候應當平衡素質訓練,而耐力、速度、力量素質的訓練分別是10-20歲、8-13歲、12-16歲,不同年齡學生對訓練方案的需求是不同的,科學的訓練方案可以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不足,比如初一的學生年齡處于13歲左右,這時應當重點訓練學生的速度和平衡能力,而柔韌性和耐力要占的比重少些,功能性訓練可以用盤腿走、弓步轉體走等訓練小腿三頭肌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柔韌性,通過懸垂訓練實現(xiàn)學生小肌肉群的鍛煉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獲得的家庭關注度高,家長愛護多,父母無論實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想給學生最好的條件,但是有時過分的呵護會讓學生變得過于依賴家庭,而價值觀也會受到一些影響,比如任性、團體適應能力差,不愿服從安排等,這是整個社會都要反思的問題。
但是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非常重要,而除了全面的知識和良好的身體素質外,還需要有好的性格和價值觀,比如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能積極樂觀的處理事情,體育教學對于孩子優(yōu)良品格的塑造和心理健康疏導有十分積極地作用,選擇科學的教學方式,選擇合適的功能性訓練,能及時的給予學生足夠多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意識到學會團隊合作比自己單打獨斗要重要得多,體育教學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在組織中友好配合、克服困難的精神。比如教師可以制作一份功能性訓練的測試表,然后將2-3位同學分為一組,讓學生根據(jù)測試表中的內容完成七個功能性動作以及三個排除性測試,讓1名同學測試,另1名同學進行打分,將常見錯誤記錄下來,讓學生以組的形式完成訓練,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變成旁觀者,必要時給予學生鼓勵和提醒,幫助他們在活動中調動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意識到以組織的力量解決困難的重要性。
2.3增強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一個人對于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關系到他的身心健康和成功,而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包含眾多方面,比如人際交往、自然環(huán)境、合作競爭等方面,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不好,學生體質減弱,當值很多疾病發(fā)病概率的提升,而健康的身體將是學生未來職業(yè)道路上重要的保證,比如挺拔健壯的身材將在人際關系中成為加分,教師要在學生訓練的過程中強調一些規(guī)范動作,減輕運動損傷。另外在一些合作性較強的運動項目中,比如籃球、足球,教師要在訓練和比賽中凸顯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享受和作何競爭帶來的快樂,同時通過功能性訓練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
3.功能性訓練符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特點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發(fā)面明確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而對于具體教授內容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認為中學體育課程的開展應符合如下的要求:首先,課程教授的內容要與課程目標相一致,其次,課程教授技能的學習方法,能對中學生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再次,課程教授的體育知識必須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最后,課程的內容要以培養(yǎng)學生終生體育的價值觀為目的,幫助學生塑造協(xié)調、均衡的身體素質,為中學生形成規(guī)范的技術動作提供科學的依據(jù),從而讓他們在學習體育技術和知識的情況下充滿自信心,形成良性的學習氛圍,由此讓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道路上有更加堅定的品質,同時能積極適應社會,為他們日后順利走上社會,同時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品格打下基礎。
4.功能性訓練對于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融合和促進作用
基礎的功能性訓練對于加強中學生學習傳統(tǒng)體育項目有促進作用,同時為他們在學習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前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屈膝被橋對股二頭肌、腹肌起到很好的協(xié)調拉仲作用、斜身屈臂俯撐可以鍛煉到人體核心肌群,從而提高穩(wěn)定性,在拉仲和穩(wěn)定性訓練的基礎上增加動態(tài)練習,根據(jù)各項身體素質轉移原理同樣會間接增強中學生力量方面的素質其次,一般功能性訓練對中學生速度、耐力、跳躍、力量等身體素質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使得中學生完成中學里開展的大部分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成為可能,例如:籃球項目當中的三步上籃首先就需要中學生有一定的速度,其次才能利用慣性將籃球從手指尖挑入籃筐。最后再結合傳統(tǒng)項目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鞏固訓練,巧妙地轉化,讓學生既增強了體質,又有了學習興趣。
5.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功能性訓練不僅能促進學生的發(fā)育和身體素質的提升,還能提升學生自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團隊合作的精神,同時通過功能性訓練還能有效防止一些運動性損傷,幫助學生掌握要領,因此功能性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素質,還能讓學生形成堅定的品格,重視團隊合作,在遇到困難時勇于挑戰(zhàn)自己,這是培養(yǎng)高素質全面人才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張菊光.拓展訓練引入中學體育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1,18:676-677.
[2]王傳清.中學體育教學開展定向運動的可行性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07,03:65-66.
[3]蔡立華.淺議中學體育定向運動訓練教學的可行性[J].當代體育科技,2013,14:48-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