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學生價值取向問題是德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市場機制的強大作用使一些中職學生價值取向失衡:物本價值、神本價值取向擴展,道德價值缺失,這對德育的價值性、有效性是一挑戰(zhàn)。
【關鍵詞】簡析 ; 中職學生 ; 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0070-02
面對世情、國情、黨情、學情的新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職院校的德育課教學改革始終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課改”一詞幾乎成了教育界使用頻率最高的熱詞。作為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德育課的課改更是成為廣為矚目的焦點話題。理論界、相關部門和德育課程教學一線教師對德育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這些研究對增強中職德育課教學效果起了極大的作用。
然而,中職學校的德育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科建設基礎比較薄弱,課程內容重復,教材質量參差不齊,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教學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等。為了充分貫徹教育部、中宣部等六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教職成[2009]11號),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通過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新的教學過程、選擇新的教學方法、制訂新的評價模式,推進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改革,使德育課成為中職學生真正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必須分析中職學生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條件下的價值取向問題,從而更好地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教學策略優(yōu)化。
經濟全球化在開放環(huán)境與市場機制作用下迅猛發(fā)展,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蕩交流,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我國遵循經濟全球化是經濟過程與政治過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始終堅持文明建設戰(zhàn)略協(xié)調——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面向世界與社會的舞臺和發(fā)展機遇。然而,市場機制的強大作用使一些社會主體與個體價值取向失衡:物本價值、神本價值取向擴展,道德價值缺失——這向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性、有效性提出挑戰(zhàn)。
在經濟全球化與市場體制的雙重作用下,中職學生的主體性明顯增強,這對個體提高競爭力、創(chuàng)造性以及發(fā)展民主,都是有重要意義的。但也有一些學生個體化傾向明顯,與父母、他人、集體、國家的關系(責任關系)淡漠,致使這些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缺乏對象性思考與實踐,陷于個人圈子,極少數不能自拔者產生自殺念頭甚至自殺,這種情況實際上是責任感的喪失。
為此,在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開放時代,全球化與民族化既分化又整合的發(fā)展趨勢,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須重溫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社會性本質理論,把中職學生放在開放性、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研究和教育,立足民族,面向世界,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主旋律。全球化和民族化竟相發(fā)展的態(tài)勢,引起了二者在某些領域和層面上的矛盾與沖突。為了正確把握二者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必須研究面向世界和立足民族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原則,堅持和發(fā)展主旋律教育,培養(yǎng)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素質人才。
現代世界是一個文化多元的世界,我們尊重人類的多種文明成果和形式,主張維護世界的多樣性。但是,在信息社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環(huán)境中,僅主張多樣性而不堅持主導性就容易迷失方向,一些中職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理想信念教育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造成的。
一些中職學生迷茫困惑,不是知識和物質訴求,而是精神訴求。其表現是在復雜性環(huán)境中不知所向,在多樣化狀況下不知所選,在多變性條件下不知所解。其實質是一些中職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和穩(wěn)定,對我國社會主導價值還未完全接受。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把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tǒng)一,作為新的教育原則,并以這個原則為指導,發(fā)展和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發(fā)展和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引導中職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并使一部分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思想道德教育學科既要吸取過去只講主導性,排斥多樣性的教訓,也要防止只講多樣性,忽視主導性的傾向,學科建設要在堅持社會主義一元主導的前提下發(fā)展多樣性,在發(fā)展多樣性的基礎上堅持主導性。
多元文化背景也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程提出了挑戰(zhàn)。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元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既給個體提供學習、研究的有利條件,也造成巨大學習、運用、創(chuàng)造壓力,忽視道德、情感壓抑、信息異化有所擴展——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的大量問題是幫助師生強化價值理性,發(fā)展思想道德教育。
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9]2號)指出,“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加強以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為重點的職業(yè)道德教育?!痹谂囵B(yǎng)目標上強調“中等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綜合職業(yè)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笨梢娭械嚷殬I(yè)學校德育課教育教學在提高中職學生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質方面具有其他專業(yè)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如何增強德育課的實效性是提升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整體水平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更應該充分重視多元背景下中職院校學生價值取向問題在德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蔡杜娟.淺談如何提高中職學校德育課的教學效果[J].福建教育研究:綜合版.2013.04.
[2]黃德漢.在倫理道德教育中突出職業(yè)道德教育[J].廣東教育:職教.2013.08.
[3]鄭永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理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4]鄭永廷.論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趨向與方式——兼談精神生活的豐富與提高[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5]張捷樹.中職生誠信現狀分析及德育課教學對策研究[J].職業(yè)教育.2013.14.
作者簡介:楊書萍(1967-),女,河南鄭州人,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