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鵬飛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與引導者。所以教學語言必須要具有科學性與規(guī)范性,由于小學生獵奇心強、生性活潑,難以專心學習,所以教師必須采用生動幽默的教學語音吸引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取得更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 【中圖分類號】G623.2
前言: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教學的基礎階段,基礎打不好,學生未來對語文的語言理解與文字利用的功底將會受到影響。所以,在進行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語言的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點,完善對語文教學語言的運用,提高教學效果。
一、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
教師的語言與行為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效果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中必須對語言的邏輯性以及詞匯使用的正確性進行重點的注意,為學生傳播正確的概念及思想,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在進行平卷舌音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保證發(fā)音的準確性,達到字正腔圓的目的。就那“睡覺”為例,教師切不可讀成“碎覺”等。其次,在教學中還應該重視語言口語化的現(xiàn)象,大量的口語化詞一旦出現(xiàn)在課堂中,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例如“拖鞋”說成“趿拉板”等,由于各地方言種類繁多,所以語文教師必須通過普通話考核。所以,在進行語文教學中,重視語言的準確性、規(guī)范性十分重要,在表述時必須要吐字清晰,聲音響亮。
二、教學語言的科學性
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傳播知識與科學的重要手段,是為一個國家級民族提供發(fā)展動力的重要基礎。語文教育作為華夏文化及語言的載體,其主體價值更為重要。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不斷的完善、豐富教學課堂的內(nèi)容,基于現(xiàn)代教學理念,重新建立教學模塊,通過多元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并及時掌握各種詞匯的含義。在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授課中,重視語言的科學性就顯得不可忽視。
三、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生動性
小學教學處于基礎教學階段,在語文教材的制作中應該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問題的思考方式。一般教材內(nèi)容主要以童話故事與天真爛漫的感情思想為主線。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結合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特點,通過有聲有色的感情描繪方式進行語言教學,將抽象的語文知識點變得更加的具體,讓學生容易理解、接受,進而激發(fā)課堂的活躍度,使枯燥的教學環(huán)境變得有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比如,在講授課文時,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形象的情境,用生動的語言給學生營造某種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合的意境,拉近學生與知識點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如,在學習朱自清《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春姑娘悄悄地來了,小草探出了身子,樹木穿上碧綠的衣裳,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同學們,一提到春天,你們會想到什么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著朱自清老先生一起去春游吧?!蓖ㄟ^生動的語言進行表述,更好的與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走近,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更加愿意進行學習。不僅如此,教師在進行詞匯的解釋時,不能夠單一的進行科學的、直白的解釋,否則學生將無法理解詞匯抽象方面的含義。所以教師應該采用生動語言的講解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理解。比如對“幽靜”一詞的解釋,如果讓學生將其含義“安靜優(yōu)雅”死記硬背下來的話,學生肯定記得不牢靠、不扎實,還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教學效果不佳。但是要變成語境解釋法,則會事半功倍,比如“在一片竹林之中,皎潔的月光映射在地面上,突然一陣好聽的歌聲傳來,這里的環(huán)境真是幽靜啊”。通過這種意境描述法,將更有效的提高學生對詞匯的認知與理解能力。
四、教學語言的親近性
小學教學屬于低齡教學,此類學生在陌生的教學環(huán)境中極易產(chǎn)生抵觸、恐懼等心理,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使用溫和性的教學語言,使課堂的氛圍變得融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與心理特征,使用具有吸引力的教學語言進行授課。通過使用此類詞匯及語言,將有效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使課堂教學環(huán)境變得更加的溫和。一般來說,小學語文教學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等手段,然后輔助以和藹的語言詞匯,在第一時間將學生引導到學習的狀態(tài),進行知識的傳授。如進行《小小的船》一課講解時,教師可先用這樣的語言開始:“大家都知道船,在電視里都見過船,那么同學們有誰坐過船呢?誰能告訴我船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呢?”這時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回答坐過,有的回答沒有坐過,這時,教師選擇其中坐過船的學生描述船的特點,他們大部分都會說:“船是窄窄的,兩頭尖尖的?!钡鹊?,繼而教師將月亮與船聯(lián)系,“同學們,生活中什么事物與船的外形一樣或者相似呢?”學生紛紛回答,在學生討論一段時間之后,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應該出示月亮的多媒體課件,板書《小小的船》課題。這個案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fā),學生因為了解所以回答十分踴躍,有力調動沒有接觸過船的學生,有效實現(xiàn)教學高效與高質。
五、教學語言的情感性
語文語言教學與情感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語言教學中注入充足的情感,才能夠讓學生被感動、熱愛去學習。知識的傳授應該以情感為支撐,從而使其具有生命力與靈魂,提高語文的自身吸引力。只有在教學中把握好語言的情感性,才能夠更好的讓學生了解語文的內(nèi)涵以及知識點的含義。例如,在講解抒情類的課文的時候,教學語言就應該使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詞匯以及表達方式,力求達到莊重、嚴肅;若是比較豪壯類的地方,就應該激起學生的一腔熱血等、所以,教師必須對教材內(nèi)容具有深刻的理解與領悟,能夠將教材內(nèi)的主題思想轉化為自身的感情、感受,使自己能夠生發(fā)于情、理融于情,借助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將課本中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傳遞給學生,進而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引發(fā)學生的心靈震蕩。
結語:小學語文教師通過科學的運用語文教學語言,將能夠及時的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氛圍,幫助學生消化理解語文知識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變得更加的牢靠,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田欣翠 芻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特點 學周刊 2015年15期
【2】孔偉麗 淺談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特點 語文天地 2014年03期
【3】王彥萍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 考試周刊 2014年4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