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
摘 要:科學素質(zhì)的形成是長期的,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關(guān)鍵詞:小學科學;實驗課;實驗材料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啟蒙教育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zhì)的課程。小學科學教學質(zhì)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實驗活動是否成功開展上。然而,我校是一所貧困的農(nóng)村小學,由于受到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學校實驗器材配備嚴重不全。要想全面開展科學實驗課教學,確實很難辦到。但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勤動腦、多動手,所謂是“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用土辦法自制教具,有效的開展了科學實驗課。從整體上提高了全班的科學教學成績,下面我愿和同仁一道共同探討這一問題,以求自勉。
一、讓學生搜集實驗材料
雖然學校配備了實驗器材,但并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有。對于缺少的那些實驗器材,我們根據(jù)教學實際需要,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發(fā)動學生搜集廢舊物品,變廢為寶,為我所用。所以,在上實驗課之前,教師有目的地開出一張材料清單,讓學生提前收集,把收集的“廢品”集中起來,建立一個“廢品倉庫”。隨著學習的深入,“倉庫”內(nèi)的材料越來越豐富,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就可以做實驗了。例如在“聲音的傳播”一課中所需的“土電話”,老師讓學生觀察書上的實驗操作后,讓學生去“廢品倉庫”找一次性紙杯和棉線,親自動手,分組進行;在做風向標時學生選用材料是麥稈,卡紙和大頭針;在學習“天氣”一課時,學生就用礦泉水瓶子做成雨量器;在學習“電磁鐵”一課時,老師向?qū)W生介紹制作電磁鐵所需用的材料后,讓學生去“倉庫”里尋找實驗材料:絕緣體的導線、鐵釘、廢電池、大頭針等,讓學生按照課本介紹的方法制作電磁鐵。實驗證明,這些作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它改變了因缺乏教學材料,只能靠教師演示實驗學生看的狀況,學生在親自實驗中獲得知識,記憶深刻,充滿熱情。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把自己當成全班探究的一員,把自己與學生擺在平等位置上,讓學生大膽去做,大膽去總結(jié)實驗結(jié)果,教師則樂于當學生的“聽眾”和“觀眾”,充分體現(xiàn)實驗探究的價值。
二、教師和學生共同搜集材料
教學中,有的科學實驗較為復雜,需要的實驗器材較多,單憑學生的力量無法準備妥善,于是教師和同學一道,共同完成儀器的準備工作,把容易準備的材料分派給學生準備,學生無法準備的材料則由老師去準備。例如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的實驗中,教師負責準備脫脂棉,學生負責從家里帶黃豆和盤子;在探究植物是否通過根來“喝水”的實驗時,就要求學生從家里帶來一珠花或小草和少量植物油,老師則準備燒瓶。又如在教“空氣占據(jù)空間”這一課時,教師負責準備紅墨水,玻璃杯,學生負責準備洗臉盆、水、衛(wèi)生紙團。準備齊了實驗材料,學生就可以真槍實彈地做實驗了,教師只是對他們的實驗操作稍加輔導和指點。
三、教師和學生到別的班級搜集“過時”的實驗器具
我所在的學校,雖是農(nóng)村學校,但班級多。多年以來,老師親自帶頭到別的班級去搜集他們“用過了的”或者“過時了的”或者“廢棄了的”教具,學生也跟著去搜集了不少的實驗器材,以備今后有“現(xiàn)存的”使用,收效不小。如大家搜集了別班的自制“天平”“帆船”“土電話”“簡單電路”“過濾器”“蝴蝶標本”“地球儀”等等。在班上對搜集來的教具進行展評,設(shè)立“科學實驗儀器專用柜”。這一做法,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的熱情,也帶動了他們利用業(yè)余時間自制教具的積極性。
四、把大自然當作實驗器材寶庫
廣闊的大自然是科學的搖籃,花草、樹木、泥沙、水都是實驗器材,蝸牛、螞蟻、蝴蝶等都是科學探究的對象。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實驗寶庫,它賦予人們最直觀、最豐富的實驗器材。師生一起到野外進行觀察探究,效果十分明顯。例如,帶領(lǐng)學生到校園樹林下觀察螞蟻、蝸牛、蜜蜂等小動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慣;帶領(lǐng)學生到菜園地觀察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了解植物的一生;帶領(lǐng)學生到河灘上觀察鵝卵石的形成,土壤的成分,了解巖石的構(gòu)成,學生沐浴著陽光雨露,親吻著大自然的臉龐,既學到了知識,又愉悅了心情,可謂是樂中學,學中樂!永遠記住大自然是我們活生生的實驗器材大天地!
五、學生把家庭當作實驗基地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農(nóng)村孩子,最直接面對的就是父母的勞耕養(yǎng)殖,他們跟隨父母種菜養(yǎng)雞,親歷許多事情,積累了很多知識。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密切聯(lián)系家庭教育,教師要鼓勵學生把“家庭”當作“課堂”,把父母當作老師??茖W就在家中,科學就在身邊。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前預測評估“家庭這個實驗平臺”的作用,然后再向?qū)W生布置實驗任務(wù)。例如,在學習“蠶”一課時,教師要對班上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找出父母在家務(wù)農(nóng)的,或者家中能找到蠶吃的桑源的學生,二者兼?zhèn)涞那闆r下老師就可以向這些學生提出在家“養(yǎng)蠶”的要求了。在他們父母的幫助下,學生自己動手養(yǎng)蠶,了解蠶的生長過程,蠶的生活習性以及蠶的疾病控制,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后都要對蠶寶寶建卡記錄,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直至親身經(jīng)歷了蠶的生長全過程,即蠶的一生經(jīng)歷的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共四十多天的時間。有父母的幫助,有蠶的糧食“桑葉”,有舒適通風的蠶房,養(yǎng)蠶的科學探究活動就能順利進行,養(yǎng)出了蠶,培養(yǎng)了孩子的愛心、責任心。讓學生懂得尊重生命,有利于從小培養(yǎng)學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zhì)!
把教室、校園和家庭當作實驗場所,把學生當作實驗主體,學生分組合作,師生共同合作,是科學實驗課的操作模式。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以探究為主的學習空間,就需要很多的實驗器材,由于科學知識大部分都來源于學生生活,也就要求教師或者學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只要留心,做個有心人,就可以積累很多實驗器材。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