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雨春
摘要:好的習慣能夠受用于終身,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不自覺的往這個方向前進。小學階段是少兒成長和心理發(fā)育的重要時間,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和行為品質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間。所以,在小學階段培植健康的土壤、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狠抓養(yǎng)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班級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班級習慣教育;養(yǎng)成
班級是學校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基礎鏈條,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以及學生品質與成長的培養(yǎng)。好的班級管理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一、初步擬定工作計劃,確立實際的管理目標
根據(jù)教育部門的相關規(guī)定以及教育原則,確定班級的管理目標,實行激勵性的教育原則、中心原則以及漸進性原則,讓班級管理成為有效性的特點。在小學階段,學校應該以班級為單位重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成長,且好的習慣還會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
1、情感教育的融入。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進行班級管理,尤其是新課程以來注重貫徹情感教育,課程改革中認為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管理的技巧是來自于真誠的對待學生,讓學生對于班集體有依賴感。低年級的學生對于長輩的依賴感是很強的,教師用身心去關心愛護學生,學生才能從教師的身上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同樣的,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潛移默化中學習,學生就會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正確的處理生活和同學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班級風氣,建立良好的班風。[1]
2、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班主任相較于其他的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比較多,因此要發(fā)揮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要以身作則,不僅是要將知識傳遞給學生,還要將好的習慣和言行舉止也傳遞給學生。小學生因為年紀小,生活閱歷不足,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嚴格的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的詮釋“言傳身教”的含義。
3、開展班級活動,升華集體感情。班級活動是連接班級成員情感的紐帶,是促進班集體建設工作的橋梁,同時也是學生展現(xiàn)才華的有效平臺。通過班集體活動,能夠直接快速的增進班級情感,讓學生間的情感升華,團結友愛,讓學生對班集體有歸屬感,相信班級成員是一體的,榮辱與共。同時舉行有意義的班級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同時也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樂趣,有助于班集體氛圍的形成。
2、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注重個別教育。班主任的工作是個持之以恒的工作,要有蔓延性和跟蹤性,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做到“勤”,走向班級體中去,才能多方面的去發(fā)現(xiàn)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時的關心每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力求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才能都能發(fā)揮出來,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采用靈活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
1、使得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強化常規(guī)訓練。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學習并牢記《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中的內容,然后進行強化訓練,訓練的內容。訓練的內容包括《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小學生日常守則》中要求學生做到和遵守。其中集體和出操規(guī)則,衛(wèi)生常規(guī)等多方面的常規(guī)訓練,尤其是文明禮儀方面,要作為對學生進行訓練的重要目標,讓學生從小就能夠舉止文明,有禮貌。
2、實行輪流值日制度,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級是學生日常學習的重要場所,學生是班級的主任,只有讓學生對班級有歸屬感,并且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堅持做到充分發(fā)揚民族作風,讓全體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和維護中來,讓每個學生有管理班級的可能,班級建設和班級管理才能獲得成功,在學期初建的時候,就要堅持發(fā)揮民主精神,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來,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精選,力求把大家信賴的同學選舉出來,給每個同學展示自己才華和鍛煉的機會,同時,對于班級的衛(wèi)生實行輪流值日制度,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其中,為班集體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出一份力。
3、做好后進生和雙差生的轉換工作。學生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自身發(fā)展的差異性,學習的成績的能力也會有所不同,關于后進生和雙差生的成因,大多是因為基礎差、情緒低落、性格孤僻、家庭困難等原因造成的。班主任要注意這類學生,要細心的引導,尊重學生,不傷害其自尊心,不能用語言對學生進行刺激。同時要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行為差的原因進行了解,學生要理解學生,找出學生的問題所在,并找對方法開解學生,讓學生朝著好的方向進步,充滿自信,倡導同學間平等友愛,不能歧視學習不好的學生,讓差生和后進生感受來自集體的關愛,并使他們積極的活躍于班集體中,融入集體中,長大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2]
4、提倡合作和適度競爭。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合作和競爭,在班級主題活動中,可以開展“互幫互助”“我能行”手拉手”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和團隊意識,并將這種精神轉化為到學習中。學習是學生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給學生制定適度的競爭機制,喚起學生的競爭精神,使得學生有爭先恐后、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和加強學生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在競爭中產生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5、加強對學生家庭的訪問,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學生除了上課時間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中,同家長一起度過,家長的行為時刻都在影響著學生的教育。因此只有在家長與班主任配合的情況下,才能對學生教育的良好性進行體現(xiàn)。且根據(jù)現(xiàn)如今很多家長工作忙,大部分時間是由爺爺奶奶進行教育,因此,班主任針對這類學生的教育問題就要列入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對這類學生給予關注和關照,了解學生的成長,生活狀況,心理健康等狀況,給予他們關心和愛護,并積極主動的引導,避免生長過程中有心理陰影,使他們快樂健康成長。[3]
四、結語
據(jù)上述的分析可知,班級管理工作不僅千頭萬緒,還瑣碎,學生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無論是在知識的學習上還是在行為的本質上,都需要具備以身示范的能力。教師要在管理實踐中不段的摸索,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才能使得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得到更好的教育,讓班集體的管理活動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往上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陳曉健.班級管理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小作家選刊,2016(11):40-40.
[2] 曹靜.淺談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促進班級的管理[J].學周刊,2015(29):8-8.
[3] 曹飛霞.班級管理中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J].讀與寫:上,下旬,2015(18):3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