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群
摘 要 根據(jù)“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針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基因工程”這一難點進行設計,創(chuàng)設并充分利用情境展開教學,以問題串貫穿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并通過模擬操作實驗變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把握重點。
關鍵詞 基因工程 限制酶 DNA連接酶 模擬操作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教材和學情分析
“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是高中生物《選修3·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中“基因工程”專題的第一節(jié)教學內(nèi)容。轉基因是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近些年各地高考生物試卷中關于基因工程的內(nèi)容可謂是屢見不鮮,而學生對于此類題型得分率往往偏低,因此該內(nèi)容是教學公認的重、難點。
學生得分低的根本原因還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沒有完全理解核心概念,在此前已經(jīng)學習過必修二模塊的基因的本質、基因的表達等相關遺傳學知識,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由于遺傳本身也是高中生物中的一個難點,且還間隔了一段時間,難免有所遺忘,再加上“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的范疇,內(nèi)容抽象,以往學生學習全靠想象,無法直觀地體會,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考慮到上述的這些因素,為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牢牢把握相關基礎知識,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做到合理利用科學史創(chuàng)設情境、適當復習回憶相關知識、化抽象為具體、由淺入深等來幫助學生克服難點。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簡述DNA重組技術所需的三種基本工具。
2.2 能力目標
模擬限制酶、DNA連接酶的作用過程。
2.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基因工程的誕生和發(fā)展離不開理論研究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
3 教學過程
3.1 巧設情境,通過兩個問題讓學生掌握基因工程的由來與概念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綠色熒光海蜇與老鼠的兩張圖片,提出問題:“導致老鼠和海蜇性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可能回答出“DNA”“染色體”“基因”“蛋白質”“RNA”等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在給出“它們的DNA所攜帶的遺傳信息不同”這一正確答案后,明確生物性狀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遺傳信息上,直接原因在于蛋白質。之后,順便把學生回答的這些答案加以總結,利用PPT投影模擬圖,幫助學生回憶“染色體”“DNA”“基因”等概念的關系,強調基因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并在圖中指明DNA中的“磷酸二酯鍵”和“氫鍵”。
然后,教師再指出:在海蜇與老鼠的諸多差異中,有一種性狀老鼠是沒有的,那就是能發(fā)出綠色熒光。教師提出問題:“若老鼠也想發(fā)光,可以怎么做?”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有必要的話教師可以跟學生一起分析:海蜇能發(fā)出熒光的原因是什么?(海蜇體內(nèi)有綠色熒光蛋白)追問:為什么海蜇體內(nèi)能產(chǎn)生該蛋白而老鼠不能呢?根本原因是什么?(海蜇體內(nèi)有綠色熒光蛋白基因,綠色熒光蛋白基因通過表達產(chǎn)生綠色熒光蛋白,而老鼠體內(nèi)沒有該基因)
在此基礎上,有學生會提出要想老鼠發(fā)光可將海蜇的綠色熒光蛋白提取并植入老鼠體內(nèi),也有學生提出應該植入老鼠體內(nèi)的是海蜇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
對兩種方案進行討論比較,學生可很快得出:“向老鼠轉入綠色熒光蛋白使老鼠發(fā)光,效應不可持續(xù),為了老鼠能夠持續(xù)具有熒光效應,應當給老鼠轉入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因為基因可遺傳。”
隨后,教師通過投影向學生展示綠色熒光老鼠和熒光豬的照片,并指出它們就是科學家利用即將要學習的“基因工程技術”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引導學生閱讀并理解書上的基因工程概念。教師強調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技術設計,是一種定向改造生物遺傳性狀的技術,基因工程所創(chuàng)造出的生物被形象地稱為轉基因生物,即轉入了外源基因的生物。
3.2 深挖情境,由淺入深引出基因工程操作中的三種工具
經(jīng)過上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明白了什么是轉基因生物,教師提出第三個關鍵問題:“假如你就是當初的科學家,要想把海蜇體內(nèi)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轉接到老鼠體內(nèi),你需要擁有哪些工具?”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不難回答出需要有一種能夠把基因從相關DNA上剪切下來的工具、運輸?shù)嚼鲜篌w內(nèi)的工具以及連接工具(教師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總結:科學家當年就是帶著同樣的目的去尋找這些工具,并于20世紀60~70年代,依次發(fā)現(xiàn)了符合要求的這些工具,它們依次是“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DNA連接酶”“運載體”,在此過程中還發(fā)明了DNA人工合成技術和測序技術。
3.3 變抽象為具體,通過模擬操作,讓學生熟悉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基本工具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掌握基因工程操作中三種工具的概念及作用機理。
3.3.1 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
教師向學生介紹限制酶的發(fā)現(xiàn)史,以EcoRⅠ酶和Hpa I酶這兩種限制酶為代表(分別切割出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介紹限制酶的概念及相關知識,帶領學生觀察并發(fā)現(xiàn)限制酶識別序列的特點——都是倒置重復的回文序列。然后進行模擬操作一:利用課前發(fā)放的就有EcoRⅠ酶的識別序列(■)的紙條(圖1),用剪刀模擬EcoRⅠ酶切割DNA。
在學生操作結束后,教師選幾位學生的切割結果加以分析點評,并指出切割后形成的3個DNA片段中,把中間一段假設為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加以保留。
3.3.2 DNA連接酶和運載體
教師介紹DNA連接酶和運載體的發(fā)現(xiàn)史、概念、分類與作用等相關知識,強調DNA連接酶連接的是兩個末端互補的DNA片段,通過形成磷酸二酯鍵完成。天然的載體一般不同時具備有限制酶切割位點、啟動子、終止子、標記基因、合適大小等要素,往往需要經(jīng)過人工改造方可。隨后按教師要求進行模擬操作二:把已發(fā)放的紙環(huán)看作質粒(圖2),告訴學生所拿到的質粒上也有EcoRⅠ酶的識別序列,用剪刀模擬EcoRⅠ酶切割質粒后,再用膠帶紙當作DNA連接酶連接操作一中切割的目的基因與切割后的質粒。
學生交流操作成果,總結并討論:一共可能會有多少種連接結果?如何避免錯誤連接?設想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許多被切割后的質粒和目的基因在一起,同時被DNA連接酶作用,由于前面已經(jīng)強調了DNA連接酶的作用特點,學生不難提出除了正確的連接之外,還可能出現(xiàn)反向連接、目的基因和載體自身環(huán)化,三個及三個以上同時連接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形成這些錯誤的原因,提出改進方案(對于反向連接、自身環(huán)化可以用兩種限制酶切割以形成不一樣的末端而加以避免,但即使這樣也不能保證100%成功,所以連接后還需要篩選)。通過討論可以為下一節(jié)“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的學習做鋪墊,同時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需要不斷發(fā)展完善,并感受科研工作的艱辛與意義。
4 教學反思
教師找到了以往學生學習本節(jié)難處所在,并對學生的難點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遵循了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路。用老鼠和海蜇創(chuàng)設情境,能很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充分利用情境,通過關鍵問題幫助學生回憶復習了遺傳的相關知識點、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到底什么是轉基因生物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并形成知識框架,同時巧妙地引出本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對于限制酶、DNA連接酶等抽象的分子水平概念,通過設計模型和兩次模擬操作,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宏觀上直觀體會限制酶的切割、DNA連接酶的連接等過程,在動手操作及思考中學習新的知識,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效果顯著。
在教學中,“如何讓老鼠發(fā)光”這一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入“限制酶”“DNA連接酶”“運載體”的發(fā)現(xiàn)史,有助于學生在情感上認同基因工程的誕生與發(fā)展離不開理論的研究與技術的創(chuàng)新。
不論在什么學科,都會有一些教學的難點,為讓學生突破難點、把握難點,更好地體會相關核心概念,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分析、了解學生難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思維,并充分利用情境結合多媒體、模型、實驗操作等一些教學手段,降低學習的難度,加深學習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