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凱
摘要:在生活中,閱讀是很多人的愛好,像吃飯、睡覺一樣是每日必干的事件之一,閱讀可以使人的眼界更為開闊、思維更為活躍、情感更為豐富、表達更為清晰,同時也是智力提升、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氣質(zhì)的途徑之一。閱讀對于初中語文的學習也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積累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積累與應用的過程,小學的學習讓學生對語文有了基本的理解,學習與認知了字、詞、句,而初中的語文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深與鞏固。閱讀是每個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學,家長與老師都時刻叮囑的一件事,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閱讀可以提高素質(zhì)
素質(zhì)是一個習慣,是人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素質(zhì)應該是建立在思考之上。對于“素質(zhì)”二字,古往今來都有大量的文字描述,告訴人們什么是素質(zhì),怎么才能成為一個有素質(zhì)的人,但是書上的內(nèi)容往往是作者的自身感想,親身經(jīng)歷,并不一定適合其他人,也不一定就是最完美的答案,因此學生應該試圖發(fā)現(xiàn)素質(zhì)的本質(zhì)與規(guī)律。學生不能只去記住“要尊老愛幼”,“要尊師重道”,“要文明禮貌”這些文字,更應該去思考為什么這樣做,找到人們要有素質(zhì)的根本原因,這樣才能更好的成為一個有素質(zhì)的人。
書是各種各樣的,蘊含的道理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書中帶有不一樣的背景,也包含著寫書人不一樣的寄托。閱讀的根本目的是讓人們通過閱讀一本好書,感受書的內(nèi)容,反思自身的不足,對自己進行更改或者學習,讓自身變得更加的強大。閱讀教導人們?nèi)绾巫兂梢粋€優(yōu)秀的人,面對一些事情如何更好地處理,而這也是素質(zhì)的養(yǎng)成。初中的課外讀物很多都是以小說、故事的形式出現(xiàn),讓學生抱有閱讀的興趣同行,不會感到枯燥乏味,這種類型的書是受學生喜歡的,學生愿意主動地去閱讀它,也愿意去深思其中的道理。甚至在無意識中把自己與書中的主人公重合,學習那些人物的言行舉止,處事方式。如果小學的教育是學習基本的文明禮儀,那初中的教育就是在此之上進行深入,使學生變得更具內(nèi)涵,更具修養(yǎng)。簡單地說,小學的時候,學生都知道,好的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初中時應該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生閱讀的文章、名著,有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有歷史的故事記載,有即興編寫的故事,但無一不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是智慧哲學的表達。例如在閱讀文章《背影》中,作者朱自清兩次描寫父親的背影,一次詳寫,一次略帶,但是通過這兩次的描寫,可以使讀者深刻的感受到,離別之際,父親對作者的不舍與疼愛,作者對父親的感激與尊重。這樣一篇文章閱讀下來,讀者也會忍不住去思考自己日常與父母的相處之道,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思考自己對父母有過哪些回報,如何讓父母對自己放心。再例如閱讀《花木蘭》時,思考木蘭為什么要女扮男裝去從軍?因為父親年事已高,身體沒有年輕時那么壯朗;因為弟弟年齡太小,還什么都不懂、不會。如果讓年邁的父親或年幼的弟弟去行軍打仗,受苦受累不說,更是危險重重,很可能有去無回。因此木蘭冒險替父從軍,這里可以看出木蘭關愛家人、孝敬父母、友愛姐弟。從木蘭義無反顧去行軍,一去十載,可以看木蘭有勇有謀,毅力堅定。學生在閱讀這些文章的時候,要去深究里面的內(nèi)容,學習這些好的品質(zhì)與行為,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
二、閱讀可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語文的學習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閱讀課本的內(nèi)容,閱讀課外的資料。通過閱讀,積累優(yōu)美的字、詞、句、段,學習各種修辭的手法,知道每一篇文章的寫作方法。對于學生而言,課堂學習是不夠的,只有增加大量的課外閱讀,開闊自身的視野,豐富知識的儲備,具備認知與鑒賞能力,這樣在新的事物的學習時,才能變得更好、更快。
閱讀量的增加,也是理解能力的提升。讀得多,理解得就透徹。通過閱讀,學會對文章進行概括,指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等。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學生看到一篇文章時,就可以迅速的反映過來文章是記敘文?是議論文?是說明文?表現(xiàn)的手法是托物言志?是借物喻人?是寫景抒情?是敘事抒情?同時,在考試時,遇到閱讀理解題也信手拈來。
閱讀推動寫作能力的提升。前面提到,閱讀時可以積累很多優(yōu)美的字詞句段,而寫作就是應用積累的這些知識。學生在寫作時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由于語言功底不夠扎實深厚,下筆時躊躇無措,寫出的文章生硬無趣;由于思維邏輯的不夠成熟,文章不具備中心思想,顯得雜亂無章;由于表達方式與手法的欠缺,文字的表達力度不到位,常常會句不達意,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閱讀解決。在閱讀時,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自己感受與啟發(fā)隨時記錄,對于好的句子經(jīng)常品味,多加揣摩文章的內(nèi)容結構,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下筆有神。在寫作時,思路清晰,甚至寫作的速度跟不上大腦的思維。
三、閱讀可以發(fā)展個性
閱讀一篇好的文章或作品時,人的心情是愉悅的,讀完之后整個人是有所感,有所思的,并且是渾身舒暢的。好的文章或作品描寫是細膩的,情感是豐富的,邏輯是通順的,思路是清晰的,因此人在閱讀時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覺得自己就是書中的主人公,在經(jīng)歷著奇妙有趣的故事。這樣的文章是陶冶情操的,修身養(yǎng)性的。通過閱讀,學生可以領會到許多道理,這些道理可能是淺顯易懂的,可能是深奧難懂的,但是這些道理都是寶貴的財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道理會成為性格的一部分,在必要的時候成為人生的指明燈。初中生必讀的課外讀物中有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講述的是主人公在出海遠航時,流落荒島的生活經(jīng)歷,主人公憑借自己的智慧、勇敢在島上生存了28年,無論生活怎樣的艱辛困苦,主人公都堅持了下來,最終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主人公無疑具有眾多美好的品質(zhì),勤勞、聰慧、堅韌。而小說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個性自由”。閱讀時,對自身與主角的個性進行思考與深究,自己也遇到同樣的狀況,那能否做到像主人公那樣優(yōu)秀,不能的話要怎樣改變,怎樣學習。學生要學會挖掘自己的價值,發(fā)揮自己的才智,發(fā)展獨特的個性。
閱讀需要自主,通過理解、領悟、吸收來達到學習的目的。閱讀的書本數(shù)量與知識面的積累成正比,只有讀得越多,才能懂得越多。隨著知識面的擴大,學生會變得頭腦豐富,思維活躍,并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識,培養(yǎng)道德素質(zhì)。遇到問題時,可以從所積累的知識中搜尋答案,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