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作培
【摘 要】以“水的凈化”教學為例,從科學風險認知和決策能力方面滲透于課堂,并對課堂教學的構思和教學過程進行了回顧和反思,以期對風險理論提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風險認知;決策能力;水的凈化;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實踐中應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其在面臨和處理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時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學的思考和判斷。培養(yǎng)學生的決策能力已在化學課改的大潮中得到關注。
一、教材分析
“水的凈化”選自滬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二章第三節(jié)內容。水是繼學生學習了氧氣、二氧化碳后學習的另一種生活中離不開的物質。本課以水為載體,探討自然界中的水里存在哪些物質,直接飲用有哪些風險,學習常用凈化水的方法與技能,區(qū)分硬水與蒸餾水的方法等。教材的處理方法是將課標要求的沉淀、過濾、吸附、消毒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聯(lián)系,并培養(yǎng)學生根據生活中水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凈水方法的決策能力,突出過濾這個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的學習,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掌握。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水并不陌生,對飲用水的凈化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通過自主學習也能對硬水和蒸餾水有初步的認識,但對于水凈化的具體過程和方法、硬水和蒸餾水的區(qū)別等專業(yè)知識卻并不了解,需要通過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實驗探究達成共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思考使用自然界中的水存在哪些科學風險的認知能力。學會水的凈化方法后,培養(yǎng)學生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方法的決策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學會用沉淀、過濾的方法凈化水;了解自來水生產流程,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水法的應用;能夠區(qū)分硬水與蒸餾水,了解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軟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前收集整理資料和課堂匯報,培養(yǎng)學生自學、歸納以及表達對能力;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描述、交流合作能力;通過對水的凈化過程的初步探究,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水的凈化過程的參與,培養(yǎng)學生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凈水方法的決策能力;通過凈化水實驗,引導同學感受化學對生活和社會的意義,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五、教學反思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對科學風險的認知能力
在導入新課時,本著從學生身邊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故選用了美麗駱馬湖的視頻來導入新課,提出大家生活中都比較關心的問題:直接飲用沒有凈化的天然水存在哪些風險?引導學生從水中含有的雜質入手,分析飲用后存在的科學風險,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結合生活實際和教材中的介紹,探討如何除去這些雜質解決存在的風險。硬水的講解也是從生產生活中使用硬水會存在哪些風險入手,結合硬水在生產、生活中使用時產生的危害,從而探究出硬水區(qū)分和軟化的方法。通過對蒸餾操作存在的科學風險的認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提高學生對科學風險的認知能力,讓學生能夠用心去感受生活中化學的實用性,加深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相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
2.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決策能力
在設計這節(jié)課的時候,引入凈水方法教師不能急于包辦講完,而是先由學生用他們的已有經驗得出一些零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決策能力,然后也不急于評價學生的方法是好是壞,而是接著讓學生閱讀課本,了解課本中介紹的凈水方法,并放手讓學生先自己嘗試明礬凈水和過濾的操作,學生的熱情被點燃,積極主動地動手實驗,教師根據實驗結果評出優(yōu)秀的凈水小組,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
結合生活實際,通過本節(jié)課設計的幾個探究實驗來學習水的凈化,總結凈水的方法和原理,思考這些方法適用的范圍,并結合凈水方法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凈水方法的決策能力。在知識總結部分提出大自然給與人類的水都不是純水,人們通過多種途徑,多種過程對水進行凈化,付出很大的成本,我們應該怎么做?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決策能力和環(huán)保意識。
【參考文獻】
[1]孟憲華,倪娟.化學教學中的風險議題選擇與應用[J].化學教學,2016(2):33-3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胡珺晶.你的課堂你做主[J].化學教與學,2016(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