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摘 要: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目標,這一目標應在具體教學中貫徹實行,同時從教師自身的情感引導、關注文本的精神內涵、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幾方面做努力,讓課堂生動起來,充滿人文情趣;讓語文教學不止停留在傳授知識的表層意義上,而是要關注學生全面長遠的發(fā)展,從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立德樹人這一偉大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價值觀;目標
帕爾·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整?!弊鳛橐粋€只有幾年教齡的年輕教師來說,我一直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教學奮斗目標。然而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反思自己在這方面做的很是欠缺,往往只將教學停留在技術層面,往往追求的是高考考什么課堂就講什么,雖然知識目標越來越清晰,但觀察課堂的氣氛卻越來越枯燥。表面上是為了學生高考能夠考高分,可結果是“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倍鴮τ谧约簛碚f,也無法實現更高的教學追求。造成這一窘境的原因其實正是自己沒有真正理解與實踐好新課程語文教學目標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卻依然形同虛設,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難題。許多教師在高考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下,即使考慮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也往往淺嘗輒止。對此我想談談自己的淺識。
一、語文教學實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闭Z文學科將人文性和工具性、藝術性和情感性融為一體,對大量文質兼美、情理俱佳的文章進行學習。而在應試教育的強大壓力下,語文教師不得不受到語文考試內容、形式的限制,過多地重視應試知識的傳授、考試能力的訓練。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有許多本應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并獲得感動與領悟的文章被我們機械的“化整為零”,按照介紹作者與背景、概括文章大意、總結文章中心思想等固定的步驟進行教學。讓本應是師生思想碰撞、師生互動交流的語文課堂變成了枯燥無味、死氣沉沉的文字分析課。語文課顯得支離破碎、千篇一律、機械操作、無個性解讀,這種教學問題一言以蔽之,是人文價值、人文情感的缺失。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能訓練,可謂是教育的畸變。這樣可能會導致我們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真正的情感需要,忽視語文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獨特作用,忽視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語文課堂上忽視了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溝通。因此,語文教學由知識與能力目標升華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迫在眉睫,我們的教育應真正關心人的完整與智慧,這是教育的最大意義所在。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具體實踐
1.教師要成為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引導者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為了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感素養(yǎng),教師首先就必須應有高尚的情感素養(yǎng)?!避嚑柲嵫┓蛩够f:“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闭Z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教育目標的實施者,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是心態(tài)健康而又富有情趣的人,這樣才能成為學生情感世界的引導者與守望者,教師應該自覺充實自我的精神空間。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首先讓自己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感受作品的美好境界,那么很難在教學中感染學生。而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廣博的知識面,才能把握作品的內涵,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感悟,與作品中的人物、作者同悲同喜,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實現教師、作品、學生之間的互動。除此之外,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
2.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內在精神內涵
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基本上都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作品,是每個不同的作家對生命、生活獨特的體驗,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曹雪芹的《紅樓夢》:“十年辛苦不尋常,字字看來皆是血。”正說明了這一點。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是細致周到地對文本進行肢解式的分析,而應該充分挖掘文本里所蘊含的深厚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借助文本以及生活情境去體驗作品人物和事件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學習《赤壁賦》感悟蘇軾在逆境中的那種瀟灑超然;學習杜甫的《登高》激起我們的主人翁意識和愛國情懷;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引導學生感悟“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壯志豪情;學習《琵琶行》會為作者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惺惺相惜而感慨;學習《種樹郭橐駝傳》發(fā)現原來種樹蘊含著民本思想;學習《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重新思考如何去做一個新時代下的“大丈夫”。這樣我們會發(fā)現課堂是我們和作者的一次情感交流,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人生價值觀也在不自覺中向積極、向上的方向發(fā)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熏陶。
3.關注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
長期以來,我們地語文課堂上掌握著話語權,學生唯有洗耳恭聽、記筆記的任務,導致學生對文本沒有自己的個性解讀和思考能力,同時教師的主導地位導致學生失去了表達自我的欲望和勇氣,于是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說,師生之間的感情也就無從交流。因此,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暢所欲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讀者群,對課文解讀的權利中是應該在課堂上得到關注和尊重的。也許學生的見解有些是不成熟的、有些是缺陷的甚至是錯誤的,但這些都是學生情感體驗的產物,是學生自己的認知和體悟。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用心去傾聽,以此促使自己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學生,能夠與他們順暢地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同時,當學生發(fā)現自己的思想被傾聽時,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體會到作為課堂參與者的樂趣。語文課堂上如果沒有學生的思想參與,沒有學生的情感體驗,沒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那么長久下去,語文課堂將會失去它本應有的獨特魅力,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人生態(tài)度也會逐漸呈現消極被動的特點,根本談不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為新課程語文教學目標之一,突出了語文即人文的特點,也煥發(fā)了語文教學生命的張力?!皩W語文就是學做人,伴隨語言文字讀、寫、聽、說訓練,滲透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碑斘覀兠鎸θ找婀⑽镔|化的社會,面對頭腦越來越聰明卻不談理想、不想談價值并且感情淡薄的學生,我們應該大聲呼喚:讓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重視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讓我們的語文課不只是為高考服務,而是真正為了學生的未來?!扒楦腥缤饰值耐恋兀R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當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開始懂得分辨美與丑、善與惡、獲得了感知和提高應對生活的能力時,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逐漸形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與看法,這就是我們語文教育所期待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M].蔡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
[2]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于漪.語文教學藝術研究[M].青島: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4]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編輯 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