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娟
摘 要:詩歌教學應該完整地傳授詩意,對于七年級的學生,更應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探討和挖掘意趣。以七年級課文《秋天》教學設(shè)計為例,以朗讀設(shè)計為切入點,從準備到試課到正式上課,展現(xiàn)了對《秋天》課前課后思考的完整過程。
關(guān)鍵詞:朗讀式;鑒賞;興趣
《秋天》是現(xiàn)代詩人何其芳早年的一首寫景抒情詩,編錄在人教版七年級教材里,是一篇自讀課文。詩歌語言清新優(yōu)美,用詞凝練飽含情感,三節(jié)詩歌分別描繪了秋天的農(nóng)家豐收、霜晨歸漁、少女思戀三幅畫面,整體連綴成一幅意境清靜、味道清甜的鄉(xiāng)村秋景圖。詩歌以寫景為主,細細咀嚼能感悟出細膩微妙的情感,是適合學生品味語言的佳作,也是典型的指導學生詩歌朗讀的范文。
如何設(shè)計朗讀課的流程?如何調(diào)動課堂氣氛?如何上出詩歌的韻味?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學情:朗讀并沒有出色技巧,但積極性十分高,詩歌的欣賞水平還處于懵懂階段。我認為激發(fā)他們對詩歌的興趣,在輕松自如的氣氛中教會他們一些基本的詩歌鑒賞方法是應該把握的教學方向。
通過查找名家的示范課案例,和自己教學的鉆研,我對朗讀課型的認識有:
(1)朗讀課型的流程設(shè)計是課堂的關(guān)鍵構(gòu)架,應該是以詩歌朗誦技巧為依托,層層遞進;(2)朗讀技巧的討論是朗讀課的主要形式,對詩歌語言的品析和對詩歌意境的感受是課堂內(nèi)容;(3)應該更自由更靈活地駕馭課堂,讓學生暢所欲言、學有所思,要在師生對話中生成問題。我的教學風格偏感性、擅于煽情,為了在課堂上更好地凸顯,我準備了配樂朗誦以及豐富的圖片情境導入,課堂設(shè)計分成初讀—品讀—悟讀—創(chuàng)讀四個步驟。初讀通過學生試讀和教師范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品讀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分析,入情入景,讀出內(nèi)涵;悟讀通過教師帶領(lǐng)學生對疑難問題的解決,勾勒意境,升華情感;創(chuàng)讀則是通過品味語言感知氣氛,聯(lián)系實際寫寫心中的秋天。品讀是課堂的主體部分,悟讀是課堂的情感高潮部分。
我試課了兩次,對了解學情有很大的幫助。在品讀環(huán)節(jié),我原本設(shè)計的問題是:“你最喜歡詩歌中的哪個詞或者句子?談談喜歡的理由。”學生大多能找到關(guān)鍵的詞語,但是在分析的時候答案簡短空泛,不著要點,每一個問題都需要老師引導啟發(fā)才能解決,一堂課下來教學任務只完成了一半,分析的重點也沒能講透。對此,我又仔細鉆研了文本,把重點明確在“棲息”“飽食”“肥碩”“飄”等特色明顯的詞語上,歸納方法有分析修辭手法、換詞對比閱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以及反復朗讀體會法,這些詞語和方法都成為我課堂師生對話的知識儲備,課堂的主動權(quán)仍然交給學生,老師的語言風格和知識側(cè)重點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來自然生成。為了讓學生盡快明確思路,我把問題設(shè)置得更加精細:以第一節(jié)為例,試用下面的模式,找出詩歌中能體現(xiàn)作者對秋天感情的詞語:我喜歡 ,它能表達秋天 的特點,包含 的感情。我認為應該這樣讀……(重音、語氣、語調(diào)……)
這個設(shè)計后來被證實非常有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一個嘗試。
正式上課時,課堂發(fā)展基本依照預先準備的設(shè)計進行,學生發(fā)言積極,思維踴躍,我運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回答不拘束于標準答案,大家躍躍欲試。比如,分析“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時,學生只講出了擬人手法,我運用對比換詞的方法,用同樣的感情把“飽食過稻香的鐮刀”和“割過稻子的鐮刀”讀給學生聽,學生能馬上領(lǐng)悟,后一句明顯缺少美感,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明白了詩歌語言的韻味,而且對自己悟出的答案特別有印象。另外,引導學生想象,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也是課堂的亮點。有一個學生在講到“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時,說這個游戲應該是漁船和魚兒在游戲,因為打起的魚兒在船上跳躍著,它們很快樂。聽課的老師也都會心地笑了,雖然我們平時都認為離開了水的魚兒是在“垂死掙扎”,但學生認為它是很快樂的在和船兒游戲,又有什么不可呢?當然,學生只是初一新生,放手讓他們分析的同時,我也注意重點抓住詩歌的詩眼:“棲息”“游戲”“夢寐”;講到這三個詞語時,就一定要詳細具體,并且?guī)ьI(lǐng)學生解讀層次,講完之后還要回歸到朗讀上,這樣既理清了條理,也明確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有所獲。最后在師生的合作朗讀中結(jié)束本課,開頭結(jié)尾的兩次朗讀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也有了很大提升。
當然課堂也出現(xiàn)了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1)三幅畫面是有聯(lián)系的,在逐個分析之上應該分析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以便理解詩歌的整體氣氛,這點在課堂上匆匆掃過,沒能點到;(2)詩歌固然是感性的情感載體,但是教師在講授時,應該是感性和理性并存,情感和邏輯并重的,這點上個人風格局限了一點。
通過這次對《秋天》朗讀課的設(shè)計,我收獲頗豐,我認識到真正貼近學情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當然,如何細化朗讀式教學中的提問設(shè)置,如何把方法在自由對話中灌輸給學生,也是我做得不成熟的地方,以后一定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思考和強化。
參考文獻:
[1]王雪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J].教師,2013.
[2]楊琴.淺談初一語文的朗讀教學[J].才智,20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