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遠+王秋實
摘 要:《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因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歷史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幾乎涉及了整個人類的文明成果,而這些優(yōu)秀成果往往以多種形式呈現,其中建筑、繪畫、音樂、文學作品等藝術形式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理解、繼承和發(fā)展這些人類的優(yōu)秀成果,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藝術素養(yǎng);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沒有一套富有詩意的、感人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發(fā)展。”但當前的中學教育在中考和高考的壓力下,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逐漸被忽視。在歷史教學中,與藝術相關的內容也以考試為綱,只要求學生簡單、機械去記憶,缺乏對這些藝術作品的深入分析與鑒賞。這些都導致了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欠缺,阻礙了學生對歷史和社會的全面認識。因此,筆者在涉及藝術作品的章節(jié)應融入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與分析,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下面就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3課“世界文化杰作”進行了嘗試。
一、視聽,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
藝術作品的美以它獨特的方式存在,而通過感官感知美是審美的起點。有科學研究表明,人有90%以上的信息是通過視覺和聽覺所獲取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展示了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兩個片段、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調動學生的感知情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在聆聽音樂中能感受到,并辨別出第一樂章中的歡快激昂,第二樂章《葬禮》中的緩慢憂傷。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學生通過仔細分辨和討論,發(fā)現莫奈與梵高作品色彩大膽,隨意、視覺朦朧(學生的語言)與《蒙娜麗莎》的嚴謹、逼真在風格迥然不同。歷史課畢竟不是藝術課,無法從藝術的角度進行詳細分析,從九年級學生的角度來說,這已經從感性上感知了藝術的美。
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藝術作品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既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時代潮流,也反映了作者的自身素養(yǎng),這才是藝術品的最高價值。因此,我們必須重回歷史,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那段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的內在美。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必須具有高貴的品質、敏銳的洞察力和堅持自我的創(chuàng)新精神。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是歌頌他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侖。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中,他通過創(chuàng)新的音樂語言來表達對革命的歌頌,對革命英雄的崇拜,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同時也賦予了《英雄交響曲》永恒的生命力。貝多芬不畏權貴的品質,用木棍聽音克服耳朵失聰,堅持創(chuàng)作的精神令人折服。梵高的《向日葵》色彩對比,既單純又強烈,表現出梵高對美好生活的無比向往與熱愛。梵高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出眾的作品與梵高自身的不幸經歷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梵高收容病重的工人,不顧世俗眼光仍然追求自己夢想的毅力,讓學生經歷了一次人生觀、價值觀的洗禮。
教學過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動腦筋”:請你挑選一個最喜歡的藝術作品,解讀作品與社會背景的關系?;诰拍昙墝W生的知識范圍和藝術修養(yǎng)有限的學情,根據音樂、美術專業(yè)學科教師的建議,提前為學生提供相關的音樂片段和世界名畫。學生自我選擇并闡述自己對這幅作品的看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思維
審美知識只有用于實踐才能得到升華。感知和理解藝術品的過程,學生始終是處于旁觀者的角度,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我布置了一份奇特的歷史作業(yè):“要求學生選擇現實生活的題材,創(chuàng)作一幅能代表時代特征的美術作品,可以是漫畫、油畫、水彩等形式?!边@份作業(yè)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對生活的洞察力和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通過藝術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情緒、傳遞信息的能力。當然,由于每個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藝術素養(yǎng)的不同,完成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差異,而這個差異正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表現,藝術素養(yǎng)不斷形成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對這課的嘗試,在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去觀察、理解、闡述、創(chuàng)作,在完成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當然,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們長期堅持滲透和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之花終會開放。
參考文獻:
[1]龔奇柱.對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歷史教學,2006(1).
[2]張?zhí)烀?近十年歷史教學方法研究的回顧[J].歷史教學問題,2005(3).
[3]唐振湘,鄒華斌.加強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必要性及途徑[J].文史博覽(理論),20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