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青
摘 要:在品德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分析對比弄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及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尤為重要。觀察已逐漸成為品德教學一種常用的方法。小學生進行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觀察,需要老師從觀察內容、觀察方法、觀察結果整理等方面加以指導。
關鍵詞:品德;觀察;指導
觀察是指研究者根據(jù)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和幫助孩子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品德課程中,觀察逐漸成為一種常用的方法。但作為小學生,尤其是三四年級學生進行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觀察時,特別需要教師加以精心指導。
一、著眼于問題,確定觀察內容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問題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建構品德、社會知識的問題;二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探討社會環(huán)境、活動、關系的問題;三是探尋社會環(huán)境、活動、關系之間關系的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jīng)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時,就需要學習者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索。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新的知識。品德知識和行為的構建就是在尋求解決或解釋某個具體的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綜合地、關聯(lián)地、多角度地、切合實際地分析和思考問題的一般方法,從而更好地形成關心社會的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行為方式。在品德課堂上,教師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了解孩子認識社會時所產(chǎn)生的不解,引導孩子通過觀察解決問題。
《各種各樣的購物場所》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的其中一個主題,老師執(zhí)教時考慮到購物場所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但學生較少關注不同種類的購物場所的特點,以及它們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于是,老師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購物場所。
老師創(chuàng)設了春游買食物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購物經(jīng)驗。有的同學認為去市場買食材比較便宜;有的同學認為超市可選種類最多;有的同學認為去便利店最方便……老師由此引出:“購物場所的特點會影響我們的購物欲望,那不同的購物場所有什么特點呢?”這個問題馬上引起了孩子們的思考。
老師再次引入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回憶在購物時選擇某個購物場所的原因,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歸納出購物環(huán)境、地理位置(購物場所遠近)、產(chǎn)品種類、功能齊全、服務態(tài)度、場所規(guī)模、商品質量、人流量、商品價格……是影響購物的因素,也是要觀察的內容。
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觀察的內容都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要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樣的德育才會有針對性,才是有效的。
二、著眼于對象,確定觀察方式
觀察,是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過程。班杜拉認為:為了能夠依靠觀察進行學習,人們需要注意觀察對象的重要特征,加以正確地知覺。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采用合適的觀察方式,有序進行觀察,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調動多種感官觀察
觀察,不僅可以用眼睛去看,也可以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舌頭去嘗,用手去摸。總之,只要能幫助我們達到認識和了解事物的目的,全身無論哪個感覺器官都可以利用。
品德課觀察的對象因所在的年級、教材和單元中的地位不同而不同,所需要的觀察器官也有所不同。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必須指導學生認識每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掌握與感知有關的名詞及含義,正確使用各種感官觀察社會事物,為以后的觀察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全面有序進行觀察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一般地說,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是樂于觀察的,但大多沒有什么條理。因此,就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在觀察前提出觀察要求,使學生明確觀察順序。
觀察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一般采用多角度觀察法,就是對要觀察的對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最后得出較完整的印象或較深刻的體會。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假如我是人民代表》一課時,引導學生從社區(qū)的食、住、行、教育等方面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需要改進之處,提出建議。學生通過觀察,對社區(qū)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中要發(fā)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使觀察更具實效性。
三、著眼于結果,確定整理方式
所謂觀察,包括“觀”和“察”兩個部分。其中“觀”是指看、聽等感知行為,而“察”是指分析研究,屬于認定心理活動。美國科學哲學家漢森的觀察滲透理論認為,人類往往更要借助主體的能動性來獲得經(jīng)驗知識,不同的主體甚至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觀察到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觀察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準確細致的描述,進行比較、分析等思維活動,使觀察的過程成為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促進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及社會事物有更深刻、更本質的認識。
筆者在執(zhí)教《用眼觀察家鄉(xiāng)》一課時,指導學生站在高處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進行觀察并記錄下來。學生利用周六日的時間登上廣州塔,利用望遠鏡觀察八個方向的與人們生活有關的設施和景物,還用照相機拍下廣州現(xiàn)在的城市景象。在課堂上,精美的照片、生動的描述帶領孩子們飽覽了廣州的美景,使大家油然產(chǎn)生對廣州的喜愛。我并不滿足于這樣淺層次的感性認識,又提醒同學們去找找廣州過去的一些老照片。把同一處景象的現(xiàn)在與過去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大家發(fā)現(xiàn)廣州的城市面貌與以前反差極大,我再引導學生就觀察、比較的情況進行分析,大家感受到廣州的城市建設越來越好,新舊城區(qū)、功能區(qū)域分布合理,交通方便,市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了。通過對觀察結果進行整理,大家對自己的家鄉(xiāng)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引起對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的關注,從而更增喜愛之意、驕傲之情。
學生學會了在觀察中由表及里地對同類事物和現(xiàn)象的差異變化深入開掘,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從觀察到的材料中篩選出最有典型意義、最有表現(xiàn)力的生活現(xiàn)象,真正提高了觀察質量。
總之,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工程,它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指導,更需要教師隨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護這種可貴的興趣,觀察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也是如此。引領學生走進社會,進行有效的社會觀察實踐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需要。我們應想方設法提高觀察活動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社會化的發(fā)展。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