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香
【摘要】 研學案貫穿“研學后教”的整個過程,是“研學后教”的物質載體,它直接影響著“研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效果。作為一線的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研學案的設計,使其充分發(fā)揮“導學、導教”的作用。本文結合本校高一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提出高一政治研學案編寫過程中應做到的三個原則:高效原則、中意原則、低碳原則,并明確提出了相應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 研學后教 研學案 高效原則 中意原則 低碳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8-019-02
0
時下,“研學后教”之風吹遍整個番禺區(qū),課堂教學改革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對我國傳統(tǒng)教育教學理念的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也是學校減負前行、提升質量、創(chuàng)建品牌的重要舉措。經過幾年的課堂實踐,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深刻地體會到研學案編制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研學后教”的效果。本文就是站在高一政治教師的角度去談談研學案編寫的重要性以及研學案編寫的原則。
一、“研學后教”背景下研學案編寫的重要性
(一)“研學后教”與研學案的概念
“研學后教”是我們番禺區(qū)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帶有“翻轉課堂”意味的教學模式。具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先由學生自主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鉆研學習,然后再由教師對學生所學內容尤其是沒有掌握的內容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思維走向剛好相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的“教”在前,學生的“學”在后;而“研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是學生的“學”在前,教師的“教”在后。這一課改模式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能力。
研學案也可稱為導學案或者導學稿。它是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yōu)化發(fā)展的學習方案。
(二)“研學后教”背景下研學案的重要性
研學案以學生為本,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合作,自主發(fā)展的路線圖。學生在課前根據研學案提出的問題,自主學習;然后在課堂中又根據研學案設置的情境進行合作探究;最后還會根據研學案的練習進行課后鞏固。可以說研學案貫穿“研學后教”的整個過程,是“研學后教”的物質載體,它直接影響著“研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作為一線的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研學案的設計,使其充分發(fā)揮“導學、導教”的作用,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應學習哪些內容,應怎么學習;讓任課教師明確本節(jié)課應教哪些內容,應怎樣教。下文就重點談談高一政治研學案的編寫原則。
二、“研學后教”背景下高一政治研學案編寫的原則
(一)高效原則
1.高效原則的概念
高效,指在相同或更短的時間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務,而且質量與其他人一樣或者更好。余文森教授曾指出,高效課堂體現(xiàn)在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三個維度。而本文提出的高效原則,主要是指研學案的設計應做到高效益與高效率。高效率是指投入最低而產出最高,研學案應幫助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更快地提升能力。高效益則是對學生的發(fā)展而言,研學案不僅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物質載體,而且還應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乃至價值觀都應有積極影響。
2.提出高效原則的必要性
本文提出高效原則主要是有以下兩個原因。首先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體現(xiàn)。高一的學生是最累的,學習九門高考科目,作業(yè)非常多,課余時間很少。如果研學案能做到高效原則,這首先就是減輕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其次,是基于高一政治教學現(xiàn)實的需要。高一政治是“弱勢科目”,一周只有兩個課時,雖然課時少,但是教學內容多,例如《經濟生活》就有十一課書,而且專業(yè)名詞多。面對這些抽象難懂的專業(yè)概念,學生很多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就是學習動力不足,“不愿學”政治,或是“應付式”學習。但如果研學案的情境蘊涵著智慧,是能給人啟發(fā)的故事與案例,則可以讓學生主動去看,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效益。
3.具體操作的方法:
研學案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課前預習案,第二部分是課堂探究案,第三部分是課后鞏固案。設計的思路就是想辦法讓學生能解決一些問題,讓其明確教材的哪些內容是已經學會,哪些內容是自己能學會,哪些內容是合作探究可以學會。具體的做法如下:
首先是課前預習案:堅持少而精的原則。課前預習是“研學后教”的基礎,直接影響學生“先學、研學”的效果。所以,課前預習案在設計過程中要做到“精”的原則,必須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知識清單等內容。學習目標能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應掌握哪些內容,提升哪些能力;學習重點能告訴學生應重點突破哪些知識點,做到有的放矢;知識清單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建立知識體系。但同時,我們又要認識到一個現(xiàn)實問題,高一學生學習政治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們在設計課前預習案的時候要首先要注意容量與學生的耗時量,一定要做到“少”的原則。
第二是課堂探究案:堅持重點突出、優(yōu)化情境、合作探討的思路。所謂重點突出,是指要圍繞重點知識去設置情境,設計問題,不要浪費時間與精力在細枝末節(jié)之處。這既是高效的要求,也是減輕學生負擔的表現(xiàn)。優(yōu)化情境,把教材知識與生活智慧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體會轉識成智的樂趣。例如,一位老師在講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時,設置的情境:
有一位媽媽最怕給女兒買衣服,女兒想買的,媽媽不愿意,媽媽想買的,女兒看不中。每次都鬧得不歡而散。媽媽認為,穿衣服不能太張揚,和周圍的女孩打扮的一樣才好。女兒堅決不同意:“同學都穿這樣的衣服,我不要!”她總是挑選那些和別人迥然不同的衣服。
問題:媽媽和女兒的消費心理有什么不同?怎樣評價她們的消費心理?
這種情境幾乎是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碰到的,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呢?這當中又蘊藏著什么經濟學知識呢?教師通過孩子的分析,進一步引導他們明理做人,無形中實現(xiàn)了知識技能與態(tài)度、價值觀的統(tǒng)一。
合作探討,就是要鼓勵學生在情境中去體驗、去交流,在合作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課本的有些知識是學生自己可以學會的,但有些知識是需要合作探究才能更快更好地學會的。例如,一位老師在講述《市場配置資源》一課時,設置了以下情境,設計了以下問題:
網上購物以其方便實惠成為一種時尚,但高一(2)班女生小劉最近在網上購物時卻遭遇陷阱。她通過網上銀行向某一網站支付980元錢購買一臺復讀機,拿到貨物時卻發(fā)現(xiàn)是劣質產品。當她打電話向工商局舉報此事時,工作人員顯得很不耐煩,匆匆回答說:“法律對這方面規(guī)定不具體,我們不管!”由此可見,網購雖然發(fā)展空間大,但同時也存在銷售商夸大宣傳、退換條件苛刻、法律條文不完善和網上轉賬不安全等不健康因素。
問題:(1)請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網購陷阱存在的原因。
(2)針對網購陷阱,假如你是政府官員、網店老板、消費者,你會提出哪些解決辦法?
教師設計多樣化、多角度的問題,就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合作探究提供了話題,調動了他們合作的積極性。這樣,在課堂中就可以出現(xiàn)生活實踐,無形中就提升了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是課后鞏固部分:堅持針對性原則。由于高一的學生學習的科目多,完成政治作業(yè)的時間非常少。那么我們就得加強針對性,在有限的題目中提升學習效率。為此,我們就要精選經典例題,堅決不讓學生做費題,不做重復題。
(二)中意原則
1.中意原則的概念
中意源自廣東話,意為“喜歡”。其在粵語中的正字為“鍾意”,但因語言發(fā)展因素之影響,在國語中已演變?yōu)椤爸幸狻薄1疚奶岢鲅袑W案的編寫應注意中意的原則,意思就是學案的編寫要考慮學生的感受,要從形式和內容上讓學生感到合心、滿意。
2.提出中意原則的必要性
本文提出中意原則是基于以下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研學案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必須從有利于學生學習與操作的角度思考創(chuàng)作,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其次是要抓住學生的眼球的現(xiàn)實需要。高一的學生學習政治的時間非常有限,那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呢?這就需要研學案的設計符合他們的審美要求,讓他們感到合心與滿意。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學生學習政治的心態(tài),把“被動”轉化為“主動”。
3.具體操作的方法:
在研學案的編制過程中要以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真實的生活和可能的生活為基準。通過生活事例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提高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新知識內化為學習能力。具體操作的方法可以從以下著手:
在研學案設計的形式上:應注意研學案的細節(jié)設計。例如在學案的頁眉或頁腳處可以選擇學生喜歡的偶像明星的語句作為鼓勵他們的“名句”,當然選擇的明星應是學生喜歡而且是充滿正能量的偶像。同時,選擇的明星語句也是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的。
在研學案的內容上:各個環(huán)節(jié)涉及的材料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盡可能用他們的生活事例和最新的時事材料作為背景,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低碳原則
1.低碳原則的概念
低碳,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本文提出研學案的編寫應注意低碳的原則,意思就是制作學案時要盡力減少所消耗的能源,減少污染。主要是從節(jié)紙、排版等環(huán)節(jié)來改變學案細節(jié)。
2.提出低碳原則的必要性
本文之所以會提出低碳的原則首先是因為學生在翻找學案的時候非常費時。有些學生每節(jié)課都要為翻找學案而煩惱,有時老師講了十分鐘課,他都還沒找到學案,更有甚者會經常丟失學案,嚴重影響課堂效率。第二個考慮的原因就是環(huán)保生活,要以身作則,從課堂開始。倡導低碳生活也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作為教師、學生更要從課堂開始、從小處入手,時刻踐行環(huán)保生活。
3.具體操作的方法:
(1)研學案的容量要恰當,一般一個框題或者一個學時的內容要整合在一張紙以內。我們在印發(fā)學案的時候應該考慮學案的版面大小應一致,可以統(tǒng)一制作成8開雙或者16開雙的格式,然后把一課書或者一個單元的學案裝訂成一本再發(fā)給學生。這就便于學生容易地找到這本學案,基本不會丟失學案,我們也不再需要為其補發(fā)學案,從而節(jié)能環(huán)保。當然,有些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把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例如第十課《科學發(fā)展與小康社會建設》可以整合成一份學案。
(2)材料的選擇要體現(xiàn)低碳的思想。學案的形式上要貫徹低碳理念,內容的選擇更要體現(xiàn)低碳的思想。例如在設計《科學發(fā)展與小康社會建設》的學案時,我們可以引用圖表、數據等方式,展示我國近幾年的能源利用效率與發(fā)達國家的對比情況,展示我國近幾年的節(jié)能減排情況。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我國的情況,體會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 參 考 文 獻 ]
1.著作文獻類
[1]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崔允漷:《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李志厚:《變革課堂教學方式》[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報刊雜志類
《教師教育研究》
《中國教師報》
《思想政治課教學》
3.論文類
[1]王榮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凸顯學生主體》[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2]余文森:《有效課堂的基本要素》[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Z2期.
[3]黃萍:《淺談政治課課堂結構的改革》[J],《現(xiàn)代閱讀》,2011年12期.
[4]游慶紅:《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政治課堂有效性教學》[J],《湘潮》,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