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
(遼寧省營口市蓋州市太陽升學校)
摘 要:教育目的一直是教育界探討的重要問題。以我國現行教育目的為例,通過實然教育目的與應然教育目的的對比,找到我國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問題,促進教育向應然教育角度靠攏。
關鍵詞:教育目的;實然;應然;教育功利化
一、教育的應然目的:和而不同
教育的應然目的,是按照教育目的的存在形態(tài)而對其進行劃分的一個教育目的的分支,描繪的是教育應有的、理想的目的。關于教育的應然目的,不同國家、不同立場的人們向來有著不同的說法。宗教本位論認為“為了能夠使人們達到最后的目的,教育應該使人們具有知識、德性、虔信和忠誠等品質”;國家本位論則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個人成為國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碼的政治品格、生產能力和社會生活素質”;個人本位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幫助人們充分地實現他們的自然潛能,以便在此基礎上建立理想的社會和國家”。從以上的列舉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由于時代背景、社會制度、個人經歷等的不同,人們對教育的應然目的的認識往往各不相同,但是這些關于教育目的的應然理念都表現出了普世的、博大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都追求個人與社會兩個方面價值的美好實現。
所以,教育的應然目的是和而不同的,它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述,然其內在一致性是寄寓了一種理想化與完備化的教育構想,一種對教育目的的美好希冀,可以指導我們有效地去發(fā)展一種理想式的、玫瑰花園一般美好的教育。
二、教育的實然目的:功利化明顯
當我們從現實的視角切入我國教育目的的時候,我們時常會發(fā)現一些讓我們不太滿意的地方。按照承載者劃分,教育的目的可以劃分為國家層面、學校層面、家庭層面和個人層面。下面,我們就以這四個層面為切入點,以中國的現狀為例,分析實然的教育目的。
就國家的層面而言,我們可以從法律與關鍵的中央文件來分析中國的國家教育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的建設人才奠定基礎?!?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無疑是實然教育目的的一大微觀承載主體,因而教育目的的問題與之確有重大關聯(lián)。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學校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教育目的承載者的責任,更是以畸形的教育目的作指導來進行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這種情況在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尤甚。在應試教育肆意橫行的今天,許多時候,初中的教育目的是考個好高中,高中的教育目的是考個好大學,如是而已。
家庭層面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也日趨嚴重。在功利化的教育目的上,家校似乎達成了比較高度的一致:“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是學校和家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家庭唯升學前途是圖,關心的是孩子的考分和名次,學校也把升學率視為辦學水平的唯一標準。事關孩子將來的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培養(yǎng)問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未擺在應有的位置”。除此之外,家庭層面的教育目的更多地考慮教育對個人的作用而很少考慮教育的社會性質。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我們往往從個人主義的觀點去看學?!劢缧枰獢U大。”眼界的狹隘也使得家庭層面的教育目的往往只基于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所能涉及的小范圍,并沒有足夠的眼界把個人的教育和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
由此看來,在中國當代,教育的實然目的很偏向功利化。一方面,應試教育還在主導著微觀層面的實然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微觀的實然教育目的很少考慮社會的需要而追求所謂的個人實現。
三、教育的實然與應然目的的對比
通過對上面兩項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在教育的應然目的中,個人價值的實現主要強調個人素質的提升(包括知識素養(yǎng)、政治素質等)和個人美好品德的生成;在社會方面,則強調以人的發(fā)展來促進社會的變革與改造。
與現在的許多急功近利的教育目的相比較,這種應然的教育目的明顯更具有人文性,更體現出人作為一個自然人而不是一個機器人的價值。在這一點的比較上,應然的教育目的無疑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人、塑造人,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在社會方面,教育的應然目的更傾向于人對社會的意義,而非當下實然教育目的中的社會對人的意義。換言之,教育的應然目的更強調的是如何把人教育好,進而依靠人的力量構造一個美好的社會;而在實然目的中,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多的是怎樣教育人以使人得以適應社會,而非構造與改造社會。二者的方向幾乎是截然相反的。在這一點上,教育的應然目的顯然比實然目的更有可能促進社會的變革與進步。
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更加積極地追尋教育的應然目的,而非實然目的。教育的應然目的是指導我們教育教學的重要明燈。只有通過一線教師的努力,教育才會逐漸向應然目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亞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觀及其現實意義[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83-87,96.
[2]高濱鶴.學校與家庭合作育人的現狀分析與評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3):32-33.
[3]王晨光,謝利民.教育目的含義的哲學辨思[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49-156.
[4]扈中平.教育目的應定位于培養(yǎng)“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24-29.
[5]游永恒.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目的[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35-40,4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