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重慶市鳳鳴山中學)
摘 要:時代呼喚教育改革,教育要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仍存在語言學習碎片化、過分注重語言的工具性、忽略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等問題。從教學內(nèi)容的角度分析,語言學習材料局限于教材,教學中忽視文化差異,不善于利用鮮活的人文素材,是導致以上問題的直接原因。從延展教材內(nèi)容的寬度、探究文化差異的深度、發(fā)掘身邊鮮活的人文資源等三個方面展開實踐探索,力求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案例,尋找一些可操作的辦法,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積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升華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人文素養(yǎng);人文資源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國家亟需大量有思想、有能力、綜合素質(zhì)強的人才。為了培養(yǎng)出國家建設需要的建設者,教育不斷革故鼎新。2016年9月,國家正式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對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素養(yǎng)。根據(jù)《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說明,高中學生學習外語,一方面可以促進心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門國際通用語種可以為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和進行國際交往創(chuàng)造條件。
由此看來,為了滿足國家經(jīng)濟建設和科技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高中階段的英語教育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和社會意義。然而,現(xiàn)有的高中英語教學缺乏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張正東教授曾指出,我們對外語課的要求更多地停留在“外語是工具,學了就要用”的片面認識之上。主持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的王薔教授也曾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改革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內(nèi)容碎片化,缺乏整合,難以形成能力;忽視對主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對主題意義的深層探究,導致思維培養(yǎng)缺失等等。究其原因,一是語言學習材料局限于教材,學生能接觸到的知識面非常有限,其人文積淀自然也寥寥無幾。二是教學中忽視文化的差異,過分重視語法知識。三是對身邊的語言學習材料不夠敏感,不善于利用鮮活的人文素材。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xiàn)狀,讓高中英語教學擺脫教材的束縛,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呢?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輸入假設理論。他主張“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死暧胕表示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知識狀態(tài),1表示當前語言知識狀態(tài)與下一階段語言狀態(tài)的問題距離。語言輸入只有稍高于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i+1)時,再通過不斷積累而逐漸習得語言能力,才能收到理想效果。所以,從教學的內(nèi)容上講,我們應當有意識地發(fā)掘和利用符合學生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需要的語言學習材料,保證學生人文知識輸入的質(zhì)和量,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積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下從延展教材內(nèi)容的寬度、探究文化差異的深度、發(fā)掘身邊鮮活的人文資源等三個方面提出一些可借鑒的措施和實踐案例。
一、延展教材內(nèi)容的寬度
英語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起點,對其中所涉及的話題內(nèi)容進行延伸,如與文章背景相關的、與英語國家文化相關的、與英語語言相關的知識等,增加人文信息輸入的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更多的語言和文化。
案例一:
重大版(2004)必修二Unit 3 Writing:Writing a fable部分有兩則寓言故事——The Milkmaid and Her Pail,The Dove and the Ant,它們都來自《伊索寓言》。老師可以請同學們自己上網(wǎng)查閱,弄清楚《伊索寓言》的來源、特點,閱讀其他經(jīng)典小故事等。(以下是學生提供的素材)
Aesop was a slave living around 550BC. We call the stories he wrote fables, as every story has a moral. Almost all the fables he wrote are humorous and entertaining, appealing to people of all ages. Aesops fable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and are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The Farmer and the Snake
One winter,a farmer found a snake stiff and frozen with cold. He had compassion on it, and taking it up, placed it in his bosom. The snake was quickly revived by the warmth,and resuming its natural instincts, bit its benefactor, inflicting on him a mortal wound. “Oh,”cried the farmer with his last breath,“I am rightly served for pitying a scoundrel.”
The greatest kindness will not bind the ungrateful.
二、探究文化差異的深度
在教學中遇到有文化差異、價值判斷的內(nèi)容時,英語老師應果斷地抓住這些契機,組織學生對文化差異進行深度探討,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價值取向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情懷。
案例二:
人教版(2007)必修四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的Reading: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介紹了世界著名電影演員、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以及他在無聲電影時代的精湛表演。老師可以在引入部分介紹愛因斯坦和卓別林之間的一次書信交往,讓學生體驗一把“英式幽默”,并比較英國人與中國人在表達幽默上的文化差異。
Albert Einstein:
You are really great. Everyone understands your film although there is no line.
Charlie Chaplin:
You are even greater although nobody understands your theory.
案例三:
重大版(2004)選修六Unit 5 Appreciating Classics的Reading:I Have a Dream介紹了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此時,可以討論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夢想。
馬丁·路德·金的夢想: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live up to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xiàn)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p>
亞當斯的美國夢:
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J.T. Adams)在《美國史詩》(Epic of America)中這樣描述美國夢,“The dream of a land in which life should be better, richer, and fuller for every man with opportunities for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ies and achievement.”“美國夢想就是一個國家的夢想——在這個國家里,人們的生活更好更富裕更充實,并且根據(jù)能力或者成就有著各自的機會。”
彭麗媛的中國夢:
彭麗媛在聯(lián)合國紀念成立70周年活動上講到,“I was once asked about my Chinese dream. I said I hope all children especially girls can have access to good education. This is my Chinese dream.”“有人問過什么是我的中國夢。我說我希望所有的孩子,特別是女孩,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三、發(fā)掘身邊鮮活的人文資源
除了在已有的語言學習材料上豐富其人文內(nèi)涵,作為英語老師,我們還需要對生活中的英語保持高度的敏感,發(fā)掘其可利用的人文價值,用作語言學習的素材。在老師的潛移默化中,學生也會逐漸建立起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自己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
案例四:
Up above is heaven and down below are Suzhou and Hangzhou.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把杭州推到了萬眾矚目的焦點。本次峰會的主題是“構建創(chuàng)新、活力、聯(lián)動、包容的世界經(jīng)濟”,即4個I:innovative, invigorated, interconnected, inclusive。
The whos who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s here.世界首腦云集于此。
通過這些語言材料的攝入,學生不僅學習了語言文字,更學習了時事新聞。
案例五:
上圖中左邊這幅畫是學生在南開中學門口用手機拍的一名街頭藝術家在地上畫的蒙娜麗莎。當時正在學習重大版(2004)必修三 Uint 5 Art and Culture的Reading:Leonardo da Vinci and His Mona Lisa。以下是摘錄的一位同學對此畫的評價:Its a good picture, but it is far from Leonardos Mona Lisa. First, she looks sad, while we are never quite certain whether the Mona Lisa is happy or sad in the real one. Second, the horizon on the left side seems to lie much lower than the one on the right, while in this picture its not very clear.評價似乎很專業(yè),其實畫橫線的句子是本單元Reading中的原文。
學生通過語言學習,了解到Mona Lisa的神秘在于人物笑容的模糊和畫面的不對稱,并用于比較鑒賞名畫的模仿品,這不是通過語言學習提高了審美情趣嗎?
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能也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通過長期的文化浸潤和人文熏陶,學生的人文積淀逐漸增多,人文意識逐漸增強,人文素養(yǎng)也逐漸提高。就英語學科而言,它不僅表現(xiàn)在對英語語言理解更全面深刻,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在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和欣賞。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和支持學生感知多元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展語言能力,提高人文素養(yǎng),獲得全面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正東.中國外語教育政策漫議:我國外語教育的國情特點[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5(11).
[2]龔亞夫.論基礎英語教育的多元目標:探尋英語教育的核心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2(11).
[3]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英語教師,2015(1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