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楊 王皓月
【摘要】隨著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發(fā)展,科技文本的翻譯在大跨步地發(fā)生著變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譯者不再一成不變的恪守科技文本的枯燥、乏味的內容表述方式,而是適當的加入些修辭等描述性詞匯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本文將簡要分析科技翻譯中最為常用的三種修辭手法來闡述修辭是如何在不失原文本準確、嚴謹的前提下巧妙地被運用到科技文本的翻譯當中的。
【關鍵詞】科技文本 科技翻譯 修辭
一、引言
科技文本的翻譯到底應嚴格遵守其嚴謹、準確、邏輯性強這些特點,不容有一絲創(chuàng)造和叛逆?還是應當考慮到科技文本的最終作用也是要供人閱讀、傳播知識而適當的使用修辭等渲染性詞匯來增加文本的可讀性?近幾年來這個曾經毫無爭議的問題逐漸走入了更多譯者的視野。也有越來越多的譯者開始意識到純科學翻譯的缺陷性以及修辭等藝術手法在科技翻譯中的重要性。通過積極地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不影響原文內容的情況下適當使用一些修辭手法不僅使譯文不再干癟枯燥而且大大地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二、修辭手法在科技翻譯中的運用
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通過修辭手法來描述一個事物往往能夠使讀者易于理解,同時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夸張、類比、反問、設問等等。本文將簡要分析最常用的三種修辭手法,也就是比喻、擬人、排比在科技文本中是如何得到有效運用的。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1.比喻。比喻,顧名思義就是將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但這兩種事物具有某種相似性特征。通過比喻的運用將能夠使讀者產生聯想,更加準確和生動的將所描繪事物的特征表現出來。比喻同時又包含明喻和暗喻。試看以下實例,品味比喻修辭格在科技翻譯當中的運用。
The coupler resembles a jointed steel hand, extended horizontally, which engages automatically with the coupler of the next coach when the two are pushed together;release is by the withdrawal of a pin.
譯文:這種聯結器像是一只握在一起的鋼手,水平地伸張著。當兩節(jié)車廂推到一起時,它就同另一節(jié)車廂的聯結器自動嚙合起來。抽掉插銷,聯結器就解鉤了。
文中沒有明了的比喻詞,而是直接將聯結器比作握在一起的手a jointed steel hand,可見此處運用的是暗喻的修辭格。因為兩者存在相似性,聯結器就像人的兩只手一樣,可以連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比喻的運用能夠使讀者頭腦之中產生一幅直觀的畫面,引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給人更深刻形象的印象。
2.擬人。擬人是指把事物像人一樣來寫,把原本不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的。就像一些故事中所描述的動植物能說會笑一樣。擬人的修辭手法能夠使得所描繪事物更加鮮活、形象和具體。
In the chilly month of November, most U.S. Production areas dont have harvest fruit. But a team of University of Florida scientists is trying to help growers in Northern Florida produce a crop----by tricking strawberry plants into thinking its spring time.
譯文:寒風凌冽的十一月對于美國大多數水果產地來說不是收獲的季節(jié),弗羅里達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卻正在嘗試讓弗羅里達北部果農在這個時候也有收成----方法是對草莓進行欺騙,讓它們覺得春天已經來臨了。
3.排比。排比是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從而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的修辭手法。排比不僅句式結構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有極強的渲染力和感染力。
It is the same old story of not being grateful for what we have until we lose it, of not being conscious of health until we are ill.
譯文:還是那句老話,失去方知難得,病后倍思健康。
譯者將“of not being grateful”和“of not being conscious”譯為“方知”和“倍思”可謂是譯文中的極品。不僅譯出了原文中的排比連貫句式,使得譯文很原文一樣結構齊整、節(jié)奏和諧,而且“方知”“倍思”兩個詞的使用更加完美地體現出了中國古語用詞簡練的特色。實屬科技文本翻譯科學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范。
三、結語
修辭手法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科技文本的翻譯當中已經成為一個得到更多學者認同的趨勢。盡力避免使用旨在加強語言感染力和宣傳效果的修辭格,忌用夸張、借喻、押韻等修辭手段,也已不再是無法撼動的權威。更多的譯者在更清晰地認識到科技文本的最終目的是要給人閱讀、傳遞信息。這就需要發(fā)揮語言多樣性的特點,在忠實的基礎上進行譯者再創(chuàng)造,使得科技文本翻譯不再只是一成不變的沉悶、枯燥,而變得靈活、生動能夠更好地傳達文本信息。
參考文獻:
[1]馮志杰.漢英科技翻譯指要[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99.
[2]黃振定.翻譯學藝術論與科學論的統(tǒng)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王楊楊(1992.04-),女,漢族,邯鄲人,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