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避諱漸成雛形的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對人名的避諱。對人名的避諱是避諱類別中最嚴(yán)格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可以分為生者之諱和死者之諱兩大類,前者是尊卑和權(quán)威的體現(xiàn),后者是在萬物有靈思維下對死者的恐懼和敬畏以及對生者現(xiàn)有生活狀態(tài)的保護。
關(guān)鍵詞:先秦;人名;避諱;原因
作者簡介:姬芮芮(1992-),女,漢族,甘肅秦安人,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1
所謂避諱,陳垣在《史諱舉例·序》中說:“民國以前,凡文書上不得直書當(dāng)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須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謂避諱?!标愅涝凇缎揶o學(xué)發(fā)凡》中解釋說:“說話時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便不直說該事該物,便用旁的話來回避掩蓋或者裝飾美化的,叫做避諱辭格?!鼻罢呤仟M義,后者是廣義。避諱在我國由來已久,關(guān)于其起源,有起于夏說、起于殷商說、起于周說、起于秦說等,雖各有所據(jù),但均不能服眾。我們認(rèn)為,避諱并不是一時一地而起,而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結(jié)合了各種人文因素慢慢形成的,也即是說,避諱最初是為日常社會生活服務(wù)的。
對人名的避諱是避諱類別中最嚴(yán)格的且最具代表性的,其中有對生者名字的避諱和對死者名字的避諱。對生者名字的避諱主要有對尊者之名的避諱和起名之諱。關(guān)于避諱尊者之名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金縢》:
惟爾元孫某,遘厲瘧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zé)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武王滅商后第二年得了重病,久治不愈,于是周公設(shè)壇祈禱,這是周公的祭詞。祭詞中出現(xiàn)了兩個“某”,孔安國傳云:“元孫,武王。某,名。臣諱君,故曰某。”
關(guān)于起名之諱,在《禮記》和《左傳》中有詳細(xì)的記載?!抖Y記·曲禮上》記載:“名字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薄蹲髠鳌せ腹辍肤敾腹珵槭雷悠鹈麜r問于大夫申繻,申繻是這樣回答的:
“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左傳》將《禮記》中的“不以日月”改為“不以官”,又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幣”,成為以后所謂的“六避”。晉僖侯又稱晉厘侯,姬姓,名司徒,公元前840—823年在位,因避僖侯諱,便廢了“司徒”這一官職,到文公時期稱中軍。宋武公,子姓,宋氏,名司空,公元前765—748年在位,因避武公諱,宋國便廢了“司空”這一官職。魯獻公名姬具,武公名姬敖,魯國因二位先君之名而改了具、敖二山名,這在《國語·晉語》中也有記載:“范獻子聘于魯,問具山、敖山,魯人以其鄉(xiāng)對。獻子曰:‘不為具、敖乎?對曰:‘先君獻、武之諱也?!?/p>
《禮記·檀弓下》中還有對死者避諱的規(guī)定:
虞而立尸,有幾筵。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執(zhí)木鐸以命于宮曰:‘舍故而諱新。自寢門至于庫門。
“卒哭”之后,避諱便開始了。宰夫擊木鐸告訴百官的宮人要使用新的避諱了。宰夫是周代的官員名,掌管朝堂儀式、考核百官治績,同時也管理喪事,“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帥執(zhí)事而治之。”
綜上所述,在先秦時期對人名的避諱大致可以分為對生者名字的避諱和對死者名字的避諱兩類。生者中需要諱名的是有權(quán)威的統(tǒng)治者和家族中的尊長,之所以要對他們的名字進行避諱,因為在古人的心目中,名字并不是一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符號,而被認(rèn)為是人身體的一部分,甚至是魂靈和生命的象征,避諱某人的名字就顯示了對某人的尊重與親愛。對死者名字的避諱不論尊卑,人死即諱,一方面是因為對死者的恐懼和敬畏,古人認(rèn)為人死后魂靈不散,會在死者生前的活動場所徘徊,為了顯示對其的尊敬而諱名。另一方面的為了對生者進行保護,古人認(rèn)為人死為鬼,會對生者的生存產(chǎn)生威脅,故而諱其名,盡量消除其生前的痕跡,避免對生者的生活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學(xué)勤點?!妒?jīng)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學(xué)勤點?!妒?jīng)注疏·禮記注疏》[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3]李學(xué)勤點校《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注疏》[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4]《國語·晉語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中華書局2009年版。
[6]陳垣《史諱舉例》[M].中華書局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