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有著不同的適用條件范圍和功能,不僅能保證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還能充分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避免課堂時間和資源的浪費,調節(jié)課堂的氣氛,豐富教學手段,使教學發(fā)揮最佳效果,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選擇有利于小學生學習和接受的教學方式,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從而構建和諧有效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接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結合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一提到接受性學習,很多人就將它和機械學習與被動學習聯(lián)系起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接受性學習是指學生將學習材料作為現(xiàn)成的定論性知識來加以接受、內化,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而不重復人類的發(fā)現(xiàn),繼而形成有關知識的過程?!疤骄啃詫W習”與“接受性學習”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課程改革強調探究性學習,是因為我們過去過多注重了接受性學習,而忽略了探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其實,就學習過程而言,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兩者常常相輔相成,結伴而行。
一、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
接受式學習是指學習者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以定論的形式講授教材,來接受文化科學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不要求學習者去獨立發(fā)現(xiàn),只要求他們把教師所傳授的東西加以內化,即把新學的材料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結合起來,并儲存在認知結構中。接受性學習就是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精彩地講、合理地引、適時地導,為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講可以釋疑,引可以啟思,導可以益智,所以啟發(fā)引導式地講解無疑是傳授知識最有效、最經(jīng)濟的好方法。何時講呢?我認為應該在充分把握教材內容,學生完成探究交流的前提下開始講。講什么呢?應對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的、內涵和外延豐富的知識進行講解,對復雜的運算和推理,易錯的問題要講思路、講方法,總的來說,要做到“精”、“準”、“活”。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運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并不排斥教師的講,只是對教師的“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來展開教學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為基礎,經(jīng)過積極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親身的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師在課堂的突出地位取代了學生的主體角色,學生在“言聽計從”中被動學習,因而,學生的思維長期停留于模仿和機械記憶,其發(fā)展空間也隨之受到約束??梢姡箤W生能夠自主探究,教師首先要“讓位”,教師應給學生多一點的思維空間和活動余地,凡是學生能探究得出的決不取而代之;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急于求成。給學生一個發(fā)展的平臺,給學生多一點表現(xiàn)的機會,給學生多一點自主探究的喜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二、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效結合的意義
小學生有向師性的特點,他們愿意聽老師的講授,他們認識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需要老師的講授給予系統(tǒng)的梳理,所以引導他們進行接受性學習符合他們的認知特點。教師要看教學內容所處的學段,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探究能力較差,需要教師的扶持和引導,以有意義接受學習為主,探究性學習為輔。一方面要在接受式學習中引入探究性的方法,使接受式學習成為主動的有意義的學習。進而發(fā)揮出其調動學習積極性,促進“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lián)系,加速并強化“其固定”和“類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探究性學習中融入接受式學習,使之在探究過程中有效地掌握大量的知識。使他們與學生的經(jīng)驗、背景、觀念結構相符而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新舊知識的矛盾與沖突中找到這種矛盾與沖突的基礎,并能根據(jù)更概括化、更一般化的概念與原理重新組織自己的知識,從而找到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最佳結合點。
三、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都要揚長避短
接受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期內掌握一些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活動的基礎,通常會給學生的成績帶來較大、顯著的提高。而采用探究式學習則能讓學生在探索之中,享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學會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我們的教學實際中有經(jīng)驗的老師會將兩種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因為這兩種學習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例如在“小數(shù)乘法”中如果老師直接告訴學生一個數(shù)乘小于1的數(shù)結果比原數(shù)小,一個數(shù)乘大于1的數(shù)結果比原數(shù)大這個知識,學生可能只會死記硬背,但是如果老師出幾個這樣的題來讓學生通過自己計算得出結論的話,學生的記憶會更深刻,也會在實際做題中加以運用。例如幾何圖形知識的組織教學的。有些內容還是采取接受性學習方式具有實際效果。如遇到畫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高等一些幾何知識的時候,你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自己去探討、研究畫法,那就會產(chǎn)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學生往往浪費了時間,又探索不到正確的知識,反而讓錯誤的方法在頭腦中留下定勢。相反,如果老師采用邊示范邊講解的方法,讓學生試著跟老師一步一步地畫,從跟老師的模仿中去初步感知畫法,反而能讓學生留下正確的體驗。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接受知識離不開自主探究,同樣,學生的自主探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參與,課堂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探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都是學生學習必需的。教師要尋求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之間的“平衡”,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握好對學生學習的“干預度”,防止從“一講到底”到“一放到底”,這些是每一個數(shù)學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過分地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會降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這就偏離了教育的本質。讓我們在積極倡導、努力構建學生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同時,不斷克服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弊端,發(fā)揮其優(yōu)勢,揚長避短,讓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巧妙結合,和諧運用!
【參考文獻】
[1]梁學貴.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3(18)
【作者簡介】
呂榮剛,大專學歷,小教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