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婭+謝雕
摘 要:高中化學新課程中設置選修與必修內容,讓教學適合學生情況,提高學習時效性,勢必需要必修與選修有效整合。
關鍵詞:新教材使用;有效銜接;合理整合
高考一直在不斷改革,要使新課程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需研究和體會教材設計意圖和學生需達到的能力目標,揭示教材各章節(ji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全局性地把握這個教學框架,才能讓不同階段的孩子達到應有的能力水平,因此我們應注重必修與選修教材的銜接和整合研究,達到高效學習。以下是個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和同行們交流探討。
一、降難減量——《必修一》教材的處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學的基礎和源頭,它涉及與后續(xù)學習密切相關的章節(jié)有:
1.物質的量:高中計算的基礎
2.離子反應:高中元素化合物學習的基石
3.氧化還原反應: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質結構學習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識的載體,但選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統(tǒng)學習
《必修一》每一個章節(jié)都直接決定以后的化學學習效果。但理論章節(jié)需要深層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記憶,短時間高強度的教學,效果很難保證。因此,我們可以把非金屬中硫和氮等內容放到高一下期去處理,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石。
二、拋磚引玉——《必修二》教材的處理
《必修二》將高中化學的難點知識分散在必修和選修教學,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選修教學內容的分割和銜接非常重要。筆者認為各章可作如下處理:
1.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第三節(jié) 化學鍵
內容:在化學鍵基礎上補充分子極性、分子間作用力、氫鍵相關知識。
目的:為有機化學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做理論支撐。
2.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二節(jié) 化學能與電能
內容:將原電池和電解池內容分為必修二和選修四切割教學。原電池(除鹽橋)所有內容,及化學電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學,而在選修四不在進行化學電源的教學,重點進行電解池的教學。
目的:保持知識完整性,避免重復教學,浪費時間。
3.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三節(jié)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
內容:必修二主要針對化學反應速率教學,而選修四主要進行化學平衡的教學。
目的:降低教學難度,減輕學生負擔。
4.第三章 有機化合物 第一節(jié) 甲烷
內容:補充烷烴的系統(tǒng)命名,適當拓展烷烴烯烴的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目的:構建基本有機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質,為后續(xù)學習做鋪墊。
注意:教學分割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分階段有梯度地教學,盡量不重復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溫故而知新——選修教材的教學
選修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知識上的提升,教學時應密切聯(lián)系必修課程的知識,緊扣必修課程展開教學。
1.“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的教學
該書與必修的銜接教學非常重要。教師應在對必修教學內容適當復習的基礎上再進行新課教學。下面將必修二和選修四知識要求程度相關內容總結如下:
(1)化學反應與能量
《必修二》:能總結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能定性描述化學反應前后的能量變化關系。
《選修四》:會書寫熱化學方程式,能從化學鍵的角度對化學反應和能量變化進行計算。
(2)電化學基礎
《必修二》:掌握原電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見的化學電源。
《選修四》:復雜原電池的理解,電解池的原理,電極方程式的書寫,原電池、電解池的綜合運用。
(3)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計算,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學反應有限度。
《選修四》:掌握化學平衡的相關復雜內容及平衡常數的應用,會判斷化學反應的方向。
2.“選修五——有機化學”的教學
在必修二的基礎上補充。
(1)命名:必修二補充烷烴的系統(tǒng)命名,選修五學習多類別同系物的系統(tǒng)命名。
(2)同分異構:必修二只要求烷烴,烯烴的同分異構,選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異構。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烴,烯烴同系物,選修五拓展到各類有機物。
目的:《必修二》讓學生形成基本的有機學習思路,在選修五教學中再逐步提升。
3.“選修三——物質結構”教材的處理——融合必修二,謹遵考綱。
《選修三》的知識應謹遵考綱。在回顧必修知識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在選修三的相關內容中融入必修二及元素化合物知識,用物質結構知識輔助記憶理解元素化合物及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并回顧元素化合物知識。
這是筆者對新教材教學安排和處理的一些思考,針對學生層次,不同學??筛鶕嶋H情況適當調整。每一次改革,都是一個不斷探索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并總結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讓教材適應學生,學生愉快地學習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蔡文聯(lián),饒志明,陳燕華.《化學反應原理》與必修模塊的銜接及其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4):39-4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