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松葉
摘 要 在我們學校、我們縣一些教師講的語文課堂上,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不明確,設計繁雜,教學方法陳舊、不實用,課件過多充斥課堂。要想使我們的語文課堂達到真正的省時高效,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高效 減負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1-0109-01
新課改以來,一些老師運用過多的形式喧賓奪主占據(jù)了課堂,用學生的集體討論代替學生的語言實踐,課堂教學熱熱鬧鬧地走過場,認認真真地搞形式,真正學習語言讀書感悟的時間都被擠占了,造成了語文課堂熱鬧而雜亂的教學場面。如何改變這種形式主義呢?
一、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學習是學生自身內(nèi)部發(fā)生的過程,一切教學行為只有在學生“想學”的基礎上進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否則,無論教師多么優(yōu)秀、教學多么努力,也無法使教學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聽說訓練中呢?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那么就是老師講解學生聽講,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的聽說訓練機械單調,學生根本沒有興趣,學習效果也會受到限制。所以,語文教師應該為初中生制定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聽說訓練要求和計劃。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包括聽同學的發(fā)言,能夠對老師或者同學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其次,課堂上要大膽發(fā)言,并且能夠在發(fā)言中做到有理有據(jù)、條理清晰;第三,引導就課本中的問題或者社會問題進行討論,并發(fā)言等。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這樣學生學得有趣,教師教得輕松,那么教學效果也就越佳。
二、要尊重差異,發(fā)揮特長
“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異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人的發(fā)展,是科學求實的,是孔子留給后世的彌足珍貴的教育思想財富,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xiàn)代價值。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我們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齊步走”的做法,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保證全體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提高。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評估片面,只考查學生所謂“正課”分數(shù),高分則優(yōu),低分則劣。學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質、個性特長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個性特長被扼殺等可悲的現(xiàn)象。今天,我們是在實施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技能為核心的語文素質教育,要從學生的個性出發(fā),將基本的統(tǒng)一要求和多解性、個性化的要求相結合、相統(tǒng)一。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tài)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我們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教學。
三、質疑探究,自主領悟,提高能力
古語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閱讀一篇文章后,如果學生出現(xiàn)不少疑惑或問題,則說明他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學生沒有產(chǎn)生一定的疑問,就說明他們沒有真正進入文本,收獲不大。因此,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究,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質疑的意識與習慣。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質疑為主線”的思路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質疑探究、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敢想、敢問、敢說。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寫出自己的疑惑點。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以問題為引導進行點撥,啟發(fā)學生思考,并通過示范,讓學生學會如何質疑與發(fā)問。比如教師可提問:小說中寫了哪些“笑”?這些人為什么沒有同情孔乙己,沒有幫助孔乙己,卻一味哄笑取樂?以哄笑聲凸顯孔乙己的悲劇有著怎樣的藝術效果呢?教師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而后讓學生展開交流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通過共同探討,加深理解,解決問題。
四、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溝通與交流,提高實踐運用能力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監(jiān)管的關系,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學生想辦法逃避教師的管理和責罰。這樣,師生之間很難做到友好相處,基本上沒有多少溝通和交流,使得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這樣的教學,很難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很難落實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處理各種圖片、聲音,并通過多媒體、網(wǎng)絡的互動效果進行教學,組建班級網(wǎng)絡平臺,不定期分享教學課件、教材上的視頻資料、課堂訓練、專家講座、名師微課等資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還鍛煉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