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婷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1-0123-01
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孩子,他簡直就是一個“混世小魔王”:課下打架斗毆、瘋鬧惹事,課堂上心不在焉、無所事事,作業(yè)字跡潦草、自以為是,平時喜歡偷東摸西,爭權奪勢……幾乎是所有缺點集齊一身。即使我拿著放大鏡,恐怕在他身上也找不到絲毫優(yōu)點。家長對他軟硬兼施未果之余也只能無可奈何。他就像是一塊個性強硬的頑石,任憑我這個拙劣的工匠使出渾身解數直至黔驢技窮,也終究不能磨平它的一個小小棱角。有時煩上心頭,忍無可忍時,真有“破罐破摔”的沖動。
“老師,某某抬水把水桶打破了”,我還未到達教室,就有幾個小不點打來小報告。于是我加快步伐大步流星走進教室,只見水漫地磚,教室里儼然成了小河。同學們見我進來,都爭先恐后的狀告他的“惡行”,蜂擁而至圍觀我如何“處治”這可惡的“罪魁禍首”,這一群人的舉動讓我突然就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不知是迫于學生的壓力還是自知理虧,他有點不安的站在前面,我把他叫過來,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訴他愿意為班級出力這種奉獻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必須量力而行,比如幫班級掃掃地就是可以的,然后嚴厲的告誡他:以后不要逞能再去做抬水這類事了。他回答倒也干脆,可是后來又有一個水桶在他手里“粉身碎骨”。更讓人氣憤的是,有一次他把同學的手劃破了還威脅同學不準告訴老師,看到那孩子翹起的血肉模糊的手指,我都揪心地疼,趕緊將孩子送到衛(wèi)生院包扎,幸好傷口沒有感染,忐忑的心才稍微平靜下來……他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fā)生爆炸。因為他的“厲害”,我和他的班主任老師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腦中緊繃的弦不敢有絲毫松懈。即便如此小小翼翼,這樣觸目驚心的流血事件他還是給我們上演了好幾回。哎,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孩子,種種出格的行為讓我不知不覺就給他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有時候想想,難免憂心忡忡,后怕得很,這孩子如果不好好教育,以后很可能走上不歸路,但是怎樣才能幫助他糾正這些不良習慣呢,這似乎是個無解的難題。
這次家訪,讓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點點希望之光。
去他家真的不容易,不僅路途偏遠無車可乘,而且家長留下的聯系方式還不正確。村子里的狗對我這個外來客似乎充滿了敵意,看到我都“虎視眈眈”,嚇得我不得不走田間羊腸小道才能免受襲擊。幸運的是村民們都很淳樸、熱情,我一路走一路問,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終于找到了他家的位置。這是一戶很普通的農民家庭,屋外兩顆大樹之間的鐵絲上晾著些許衣服,正在風中搖曳著。我一眼就認出這是他平時穿的幾件衣服,便確定這的確是他家了。于是我站在外面喊了幾聲他的名字,他聽到后出來站在門口見是我,也許是因為羞澀,他沒有理我,我問他吃飯沒有,作業(yè)做完沒有,他都不吱聲。只是匆匆跑進屋,我緊隨其后,見他一張書桌上凌亂的擺放著書本,在比較昏暗的房間里又分明顯得清晰。我問他:“就你一人在家嗎,爺爺奶奶去哪里了呢?”他說好像在忙,剛剛還在屋里的……然后像兔子一樣滿屋子尋找,其動作之迅速敏捷是我之前從未見到過的。我跟著他把前門后院都尋了個遍,沒見人影。在確定沒有人之后,他說可能去田里了,我說那你帶我去找吧!他麻利地鎖上門,像個小大人似的帶著我向田間走去??赡苁青従痈嬷木壒剩瑳]走多遠,他奶奶就回來了,我和老人聊了一會兒,了解了一些關于他的情況。天色已漸漸暗下來,我便和他奶奶道別,走了大約有五十多米遠的時候,他喊了一聲曾老師,我回頭,他說了一句慢點走。我說好,你回去吧!很是意外,心中突然有一點點小震撼,疲倦也似乎減少了一些。小家伙,竟然這么懂禮貌,平時我怎么就沒發(fā)現呢?邊走我邊嘀咕,甚至有點小小的自責。走了大約十分鐘我又回頭望了望,見他小小的身影還站在那里……其實我是個很理性的人,但那一刻心中就突然多了一份感動……是的,作為老師,我必須檢討和反省自己了。是我錯了,也許他之前種種不好的做法都只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畢竟留守兒童更需要關愛,而失職的我對他卻早已關上了那扇愛的窗。走完羊腸小道,到大路上和同事會合,我邊走邊向同事抱怨:說他聽話吧,班里的壞事幾乎是他一人的“杰作”,說他不乖吧,他還知道說老師慢走。同事笑著說,這就是老師,痛苦并快樂著。在我們遠去的時候,我還能看見那個小小的身影依然站在那里,像一座小小的雕塑。我知道,從此刻起,我必須改變了!
第二天,我在全班同學面前好好地表揚了他的禮貌,他顯得有點不好意思,但我知道他心里肯定是美滋滋的。雖然他現在上課仍然心不在焉,作業(yè)依然我行我素,但是在品德方面有了一些好轉,這真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我和他的班主任商量,以后只要發(fā)現他的一絲優(yōu)點,我們都要將該優(yōu)點放大十倍,然后給予他一百分的肯定,希望能引導他改變。最近聽說他還把摔倒的小孩扶起來了……只要有一線希望,我都會努力地去爭取,如果說他是一塊“朽木”,我相信:只要善于觀察、找準方法,“朽木”也能“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