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霞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部分,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但是由于這些詩詞非常凝練,包含的感情非常豐富,對于生活閱歷較淺的小學生來說理解比較困難,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較大的困難。教師要善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古詩詞之美,從而使學生樂于、善于學習詩詞,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8-02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138
古詩詞教學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古詩詞的教學不但是新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更是豐富學生閱讀內容,強化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多角度地進行教學。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
(一)學生對古詩詞缺乏學習興趣
與普通課文不同,古詩詞的語言非常凝練,短短幾個字便能描述出一副宏大的畫面以及作者豐富的情感,這不但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語文閱讀能力,更需要學生有一定的人生閱歷,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另外,教材中規(guī)定了很多要求背誦的古詩詞,這種硬性的規(guī)定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使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古詩詞,所以學生自身對古詩詞很難產生學習興趣。
(二)講解過于功利化
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更多的是根據考試的考點進行古詩詞的字、詞、句的講解,以及詩詞的背誦,忽視了對詩詞整體的理解和感悟,導致很多學生雖然已經知道詩詞中每個字詞的含義,也能夠背誦下來詩詞,卻無法真正地理解詩詞所描繪的內容,更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這也就失去了學習古詩詞的真正意義。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
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是根據詩詞內容設置一定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從情境入手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減少對古詩詞學習的抵觸心理。例如,在學習到《七步詩》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曹丕如何想要除掉曹植,曹植又如何在七步之內作出《七步詩》喚起曹丕的慚愧和手足之情逃過一劫的故事,這個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而且學生自身就有親人,教師可以用同理心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曹植當時的悲傷和痛苦,這種通過構建情境再進行教學的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降低了整體的教學難度。需要注意的是,老師不能濫用情景構建,避免生搬硬套,這樣會使得整個課堂更加生硬、違和。其次是通過刺激學生探究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是教學《七步詩》這一課,教師可以在開始上課前問學生:“你們有沒有聽過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呢?”學生都表示聽過,這時候教師可以再問學生這個成語的來歷是什么,當學生們表示不知道其來歷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將“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這個故事講給學生們聽,在聽過故事后學生們很容易就對曹植產生好奇,這時教師再把《七步詩》的情景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便在對曹植的“才高八斗”有一定直觀了解的同時,更容易地進入到教師構建的情景之中。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講解之前問學生幾個問題,例如:豆在釜中泣這句詩中,豆是指什么,釜又是指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詩、聽老師的講解,能夠讓學生更專注于學習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兩個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但無論如何使用都需要注意方法的恰當性和靈活性。
(二)淡化功利,感受古詩詞之美
古詩詞本身就是美的,所以教師在授課中應當恰當地分配字詞講解和詩詞美育之間的比例,讓學生更多地感受古詩詞之美。對此教師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進行教學:首先是加強朗讀,感受詩詞的韻律之美,古詩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韻律美,大多數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猶長,這種韻律美需要學生多加朗讀才能更好地體會到,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朗讀、會朗讀,更好地體會詩詞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學《示兒》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初步給學生劃分節(jié)奏:“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边@是基本的節(jié)奏劃分,這首詩是作者陸游在臨終之前給兒子的遺言,表達了陸游一生的渴望與滿腔的悲憤,所以在讀的時候應當把握好作者的情感變化,前兩句詞調沉重,語速緩慢,第三句是一個承轉,語調可以舒緩一些,最后一句是父親最后的囑托,所以語調可以慎重、叮嚀之感為主,整個詩詞的承轉啟合都在這朗讀之中盡顯,韻律之美也展露無遺。其次是加強想象,感受畫面之美,古詩詞中有很多描繪了不同的景色,有蒼茫的大漠,有波光粼粼的湖水,有孤傲的梅花,也有華麗的牡丹,這些都是具有很強美感的,要想體會這些美景,將文字化為景色需要學生發(fā)揮其想象力,感受其中的畫面美。例如,在學習到《村居》的時候,學生便可以從詩詞中看到在一個青草剛剛發(fā)芽的二月天里,黃鶯飛來飛去,初綠的柳枝在風中隨風擺動,孩子因為早早放學感到非常高興,趁著這大好的東風放起了風箏的景象,這個景象很簡單,卻又充滿了美好,詩中早放學的孩子更是能夠引起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美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淡化功利并非指完全不用講解字詞,只是更好地把握功利與美育之間的平衡。
(三)拓展延伸,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經過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積累下的優(yōu)秀詩詞十分豐富,而且不同年代、不同作者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在學到某個風格的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拓展閱讀同年代或者同風格作者的詩詞,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對此,老師可以從課前搜集、課中交流和課后延伸三個角度進行,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尋找同類詩詞;課中加強交流,深化對詩詞的理解,幫助學生積累相應的字詞知識;課后加強延伸,讓學生帶著問題尋找更多的資料,這就要求教師將課尾化為問號,而不是句號。
三、結語
總而言之,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更是難點,教師要想更好地教學,就需要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感受詩詞之美和拓展延伸三個方面入手,寓教于樂,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樂于、善于學習詩詞,愛上古詩詞,從而豐富文化積累。
參考文獻:
[1] 王春輝.淺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 (12):135.
[2] 張敏.淺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審美體驗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