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英
【摘要】語文學習無他途徑,唯有讀書一條路,讀書、讀書、再讀書。然而,這讀不是傻讀,而是有要求、有目的地朗讀,讓課堂書聲瑯瑯。在讀書過程中,要及時引導、探究問題,以讀促解、以解助讀。
【關鍵詞】語文課堂;朗讀;書聲瑯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或在報紙上看到有許許多多老師發(fā)出這樣的喟嘆:“現(xiàn)在的學生怎么了?要他們讀書就是不出聲,老師提醒一下讀幾聲,不提醒就默不作聲,課堂上或自習課上總是靜悄悄的,怎么辦呢?”究其原因,不得不說與學生的心態(tài)有關。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信息和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孩子們知識面廣,富有個性。而語文學習需要日積月累,浸潤于無形,一步一步慢慢提升個人文學修養(yǎng)和對漢語母語的敏感度。因而對語文學習來說,臨場前突擊不會突飛猛進,一時間擱置也不致學業(yè)荒廢。這樣一來,學生就慢慢滋生一種“語文課很簡單,反正我都會”的自滿心態(tài)。 作為長期在一線的一名語文老師,我想就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談一下淺見。私以為要想使語文課堂書聲瑯瑯,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要告訴學生朗讀的重要性
(一)朗讀可以使學生提高文學水平,豐富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語文學習不局限于語言文字——比如會寫方塊字,會說四字成語,會用比喻修辭寫美文佳句,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精挑細選的古今佳作、詩詞歌賦,感受不同文體、不同文風的文學魅力。比如古代的詩歌,文學性與音樂性兼?zhèn)?,如果只鉆研其遣詞造句之匠心,將失其音律鏗鏘之靈動。不讀不知莊子的汪洋恣肆,不讀不知太白的飄逸神思,不讀不知杜甫的沉郁悲愴。不讀,又怎知柳永、李清照之婉約繾綣,蘇軾、辛棄疾之豪放開闊……朗讀讓先賢們熾熱的情感“活”了起來,其赤子之心、其傲然風骨跨越千年撲面而至。
(二)朗讀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善于朗讀的同學肯定是熱情、開朗、大方的同學,性格也一定外向,一定會聰明活潑,語文能力一定高。因為這些同學平時讀得多,自然增加了語言積累,口語表達能力強,作文也會很棒,那么這樣的同學一定是一個活潑可愛、自信心強的同學。
(三)朗讀可使學生多記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促使學生更愛讀書,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例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書,則功莫大焉。”“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能駕馭文字?!保ㄈ~圣陶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名人名言對激勵學生自然更加有效。
(四)用名人誦讀成才的事例告訴學生讀書背誦的重要性
文學巨匠巴金回憶自己如何走上文學道路時說過,他的文學功底就得益于他少年時期背誦的《古文觀止》中的幾百篇文章。那些優(yōu)美的句子,甚至篇章結構都深深地影響了他,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基礎。
十幾歲的中學生正是身心逐漸成熟的重要階段。一方面他們迷茫無知,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十分模糊,急需引導者和領路人。另一方面他們渴望獲得重視和承認,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在此階段,老師作為陪伴他們的領路人,恰到好處的鼓勵和贊揚是對他們努力的積極回饋,會極大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所以課堂上老師既要告訴學生朗讀的重要性,又要對朗讀示以方式方法,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如何操作
(一)老師的朗讀能力與朗讀水平要提高
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時刻用示范朗讀,為學生樹立朗讀的標準和榜樣。老師范讀得好,學生自然從中品味、體驗、模仿,久而久之,教師的朗讀能力會逐漸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能力。
(二)教師要給學生講清朗讀的要領,指導學生朗讀
教師對朗讀的知識要胸有成竹,對不同的課文,朗讀時的輕重、停頓、快慢、語調等應了如指掌,在適當時候,再給予學生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指導。
(三)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朗讀
例如:師生齊讀、單人讀、多人讀、男女對讀、分角色讀、聯(lián)合讀、比賽讀、說讀、背讀、寫讀、聽錄音跟讀、表演式朗讀等。
(四)用獎懲的方式促朗讀
獎懲就是在課堂上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過程中,對朗誦好的小組或個人進行加分的獎勵,對主動要求朗誦的同學,即使讀得不太到位也要適當加分,以示鼓勵。對那些輪到該讀書卻不愿意朗讀的同學要加以扣分的懲罰。這些平時課堂上的量化積分,期末時要歸結到年終的《素質評定手冊》上,直接影響到學生本人將是A類、B類、C類或D類學生,對能否進入重點高中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學生對平時的朗讀積分十分在乎,誰會不積極地去讀書呢?
(五)用關愛的方式促朗讀
這種方法就是老師對學生要多一些關愛之心,當老師發(fā)現(xiàn)有學生在課堂上不投入朗讀時,老師要及時向學生了解情況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就扣分。當?shù)弥菍W生方法不當不能朗讀時,老師要曉以方法和技巧;當學生是嗓子等部位不舒服時,老師要及時予以幫助。比如:給學生指出一些治嗓子的妙方,或者是一些藥物,情況嚴重的學生,老師要帶他們去看醫(yī)生,使學生明白老師在時時地關心著他們,哪一個學生還好意思閉口不讀呢?
(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朗讀
傳統(tǒng)的課堂都是老師“滿堂灌”“滿堂占”,老師幾乎統(tǒng)治了整堂課,學生發(fā)言的時間就很少,哪還有時間去朗讀呢?因此,要想讓課堂書聲瑯瑯,朗讀得有節(jié)奏、有韻律,老師就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例如散文、詩歌這些體裁的文章,學習時朗誦就應該貫穿一堂課始終,就是小說、戲劇中精彩的段落,老師也要學生反復吟誦品味作者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的妙處,使其在誦讀中感悟文章的內涵,從而提升自我。
總之,語文學習無他途徑,唯有讀書一條路,讀書、讀書、再讀書。然而,這讀不是傻讀,而是有要求、有目的地朗讀,讓課堂書聲瑯瑯。在讀書過程中,要及時引導、探究問題,以讀促解、以解助讀。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