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麗++張麗乃
【摘要】 在幼兒園開展區(qū)域活動中,教師雖然已經了解到區(qū)域活動的觀察記錄需要“走近”幼兒,需要理解幼兒的行為,需要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詮釋和分析,但是在實際的區(qū)域活動中,師幼互動仍以老師講解、傳授技能為主。區(qū)域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材料的提供也形同虛設,幼兒在游戲中也得不到相應的發(fā)展和提高,本文基于這一問題從教師在區(qū)域活動中的非言語行為入手,以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的實例來展示,通過對幼兒模仿操作、自主探究、及幼兒轉換區(qū)域現(xiàn)象這三個方面的行為進行論述,旨在為幼兒教師在區(qū)域活動中運用非言語行為提供借鑒。
【關鍵詞】非言語 互動 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229-03
在開展區(qū)域活動的時候,教師的非言語引導及關注幼兒的非言語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實際的活動過程中,老師卻往往忽略了非言語行為的作用,一般都能及時回應幼兒的提問、詢問等言語性的行為,也會在反思中研究回應幼兒的策略。但是教師對幼兒在活動中的動作、神態(tài)等非言語行為的關注和思考就比較少。然而,這些行為恰恰最能反映幼兒的自然狀態(tài),我們可以從幼兒的動作和表情中發(fā)現(xiàn)他們是否對活動感覺興趣、是否遇到了困難、是否在尋求幫助;我們還可以從他們的神態(tài)和動作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用什么方法進行學習的、他們的行為習慣有沒有促進活動的進行。幼兒的非言語行為也有很多種形式,比如模仿、自創(chuàng)動作、動手操作、歡笑、發(fā)呆、甚至與同伴之間的推搡,這些沒有語言修飾的行為表現(xiàn),正是在區(qū)域活動時老師應該關注的。
一、他人示范下進行模仿操作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艾爾伯特·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習得的模仿行為的過程,兒童心理發(fā)展則更依賴于榜樣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孩子在成長時所獲得的行為能力主要是在他們與別人相互交往的過程中觀察、模仿而來。用這個理論來分析區(qū)域活動時的師幼關系——由于教師各方面都聚有優(yōu)勢,從而教師的一言一行就成為幼兒效仿的榜樣。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觀察、模仿教師的每一個行為方式,并逐步在模仿中轉換成自己的行為模式。
1.教師的示范作用引領幼兒探索。
在小班的孩子第一次玩色時,我在美工室的涂鴉臺上,擺放了顏料、調色盤、水桶、毛筆等材料,只見浩浩第一個沖進美工室,雙手扒在涂鴉臺上,又把眼前的各種作畫材料一把抱到自己的懷里,呆了一會兒,左右張望。于是我拿出了一支紅色的顏料,擠出一點放在調色盤中,接著蓋上顏料的蓋子放回原來放顏料的盒子中,最后,我再用蘸了水的毛筆蘸上紅色慢慢的在大紙上描了幾筆,一邊描,我還對著浩浩微笑。浩浩看著我,慢慢地放下手中的工具,前顧后盼地坐下來。之后一把抓起了小籮筐中的藍色顏料,自言自語地說著:“我不要紅色的,我要藍色的?!闭f著,浩浩取了一支藍色顏料,學著我的樣子擠了一點藍色放在調色盤中,接著他還擰上了蓋子(雖然有些擰歪了)把顏料放回顏料盒,又看了一看盤中的紅色顏料,猶豫了一下,將兩種顏色調和起來,最后很認真地一筆一筆地涂在旁邊的花瓣輪廓中。
從浩浩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很喜歡涂鴉臺上新材料,但又不知道如何擺弄這些像“牙膏”似的工具,起初只是用“占有”表現(xiàn)自己的興趣。之后通過觀察、模仿學習老師擠顏料的動作,以及又關注到要將顏料蓋子擰好放回固定的地方,在觀察模仿中獲得了正確使用顏料的調色的方法,也體驗到了自主探索的樂趣。老師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擠顏料的動作,其實就是對幼兒做了示范,直觀地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操作這些工具。孩子會很自然又大膽地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和老師擠好的顏色進行調和,為新顏色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2.在同伴的榜樣中促進成長。
在大班科學區(qū)中,孩子們正專注地用彩色A4紙做紙桌,有的用一張紙,有的用兩張紙,所做的紙桌子造型各異。開始在紙桌上放雪花片進行承重實驗了,原來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的孩子們開始皺起眉頭,有的還一直嘆氣,還有的孩子顯得煩燥不安,開始關注起同伴來,最后他們的目光共同聚集在哲哲那里,只見哲哲的紙桌了疊了厚厚的一排雪花片,而且他還在洋洋得意地繼續(xù)添加……大家在羨慕的同時,不約而同地中蹲下身子去探個究竟,原來哲哲的桌腿是折疊成鋸齒形的。頓時孩子們一哄而散回到自己的紙桌前……孩子們就這樣觀察著、模仿著、修正著,探索興趣盎然。
可見,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不僅會觀察、模仿老師的一舉一動,而且也會受同伴榜樣影響,幼兒不僅可以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經驗,還可以在老師和同伴非言語的行為中得到啟示,老師應該做的事通過情況創(chuàng)設、材料提供、動作示范來引發(fā)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在觀察和模仿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主學習。
二、環(huán)境影響中開展自主探究
除了模仿操作之外,我們經常在區(qū)域游戲中發(fā)現(xiàn)某些孩子有著自己的“主見”,他們會按自己的想法操作材料。這就是我們經常在說的自主探究,即幼兒能根據(jù)自己的想法探索和操作游戲材料,以得到成功。
1.提供層次性材料,保障游戲效果。
在區(qū)域活動中,如果操作材料都是整齊劃一的,那么能力弱的幼兒可能會覺得太難了,翻弄一下材料就不愿意參與。反之過于簡單,能力強的幼兒不需要與老師和同伴互動就可以獨立而輕松的完成。所以,為了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發(fā)展,老師就應該提供有層次性的材料,保障幼兒能有興趣地投入到游戲中,并在不斷地與材料互動中得到發(fā)展和成長。
在小班益智區(qū)中,孩子們在擺弄著一大盤操作材料,這是一大盤老師精心制作的毛毛蟲——每條毛毛蟲的底色為綠色的,毛毛蟲身體的每一個圓形上都縫有雌雄扣的一半,從盤中取出毛毛蟲后,發(fā)現(xiàn)盤子里還有很多五顏六色的縫著雌雄扣另一半的圓。只見剛開始時幾個孩子把圓一片片按在毛毛蟲上,只玩了一分鐘,孩子就換了一條毛毛蟲(第一條還沒有做完)看了一看,放回原處,接著又從一大堆毛毛蟲中抽出一條,甩了幾下,又放回盤子中??梢姡⒆觽儗@一大盤沒有層次性的材料失去了興趣。
建議老師在制作毛毛蟲時要花些心思。如可以選擇各種顏色制作毛毛蟲,其身體可以是圓形連接,還可以是其他形狀的連接,甚至在一條毛毛蟲身上體現(xiàn)多種形狀的排序連接。另外要粘貼上去的另一半也要做成多種顏色,多種形狀的。在投放時,對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按顏色或按形狀粘貼。第二層次可以按一定規(guī)則進行排序,玩到后來,還可以在毛毛蟲身上標上數(shù)字、圓點或其他圖形進行數(shù)物匹配的游戲。每個層次的盤子中還可以用“笑臉”或“星星”來表示難易程度,第一層次一顆,第二層次二顆依次類推。
2. 陳列同伴的成品,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
在美工區(qū)和建構區(qū),幼兒經常會以別人完成的游戲結果(如作品)為范本,模仿他人的作品來操作(所以我們提倡把比較出色的作品陳列出來),這樣的行為與最初提到的模仿操作是有不同的,這不是對操作過程及方法的模仿,而是對游戲結果的模仿。在模仿他人的游戲成果時孩子的操作還是在自主的,他們用自己的想出來的方法來完成作品,而不是對行為本身的模仿。
這學期在建構區(qū)新投放了一組有木制螺絲、螺帽及螺絲刀的操作材料,男孩子們可喜歡了,這天,偉偉來到這個區(qū),只見他不斷地擺弄螺絲刀,一會兒找來螺絲,一會兒又找長木條上的螺絲眼,用力的轉動,好不容易固定了兩個木條后,想了想又拆……如此反復地進行著,他從頭到尾都非常專注地操作著,可是他連接的方法和形式都比較簡單,無法完成一件像樣的作品。于是我走上前去,指了指以前幾次活動中成功幼兒作品的照片,又鼓勵地對他笑了笑。接著他認真地端詳起成功作品的照片來。接下來的工作中,他還回憶起某一作品的主人,從另一個區(qū)域中請來了這個幫手,還選擇了很多范例中用到的木條……過了不一會兒,一輛空陸兩用車成形了。
原來,他是借鑒了原來作品照片中的汽車和飛機的構建方法,把兩者整合在一起了。偉偉通過對成功作品的觀察,進一步自主探究材料,根據(jù)自己的想法來設定要完成一個怎樣的作品,而不是模仿他人的作品。正是由于他人成品的啟示促使偉偉去細致地觀察成品、主動尋求同伴合作、探索性的選擇材料、創(chuàng)造性的操作材料。最后呈現(xiàn)了與他人不一樣的游戲結果??梢姡變簩Ω信d趣的事物,只要提供充足、適宜的材料,充分的時候以及隱形的指導(范樣或圖片),就能滿足孩子自主探究的需要,并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3.細化步驟圖展示,窮途尋求光明。
在區(qū)域活動中當幼兒向老師發(fā)起救助或因為性格原因很少提問時,老師往往會直接用語言引導,認為這樣才能最快幫助到幼兒。其實,這樣做反而少了幼兒思考的空間,孩子參與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也少了,再多的引導也無法達到互動的真正目的。
本周大班美工區(qū)的活動是折向日葵,老師發(fā)現(xiàn)有一名孩子的花瓣折錯了,就急忙過幫他重新折過,并說:“你看,是向這個方面折的?!闭f完就走開了。這個孩子愣了一會兒,繼續(xù)拿第二張紙折,同樣到了這個地方,又不會折了。于是,孩子又轉向老師想救助,可是見老師正在其他區(qū)域忙,他就無聊地擺弄著那張折皺了的紙……
這個孩子在老師的第一次幫助后,其實還是不知道那一步是怎么折的,老師的直接幫助削弱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當他再次遇到困難時的行為是消極的,他等待著老師的再次幫助與指導。建議老師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可以把直接的幫助指導轉為非言語行為的提示性指導。如:在美工活動時,在最顯眼的位置要投放本次區(qū)域內容的操作步驟圖,讓步驟圖來提示孩子如何進行正確地操作。當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在某一個環(huán)節(jié)遇到困難時,老師可以先觀察他的行為,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正在仔細琢磨步驟圖,老師就要先等待,當發(fā)現(xiàn)他確實沒法完成時,再上前提示:悄悄地指向他正在操作步驟,找到步驟圖中的細節(jié)處讓其觀察,再鼓勵孩子自己操作,相信幼兒在教師的提示下再次觀察后,會通過思考及動手來完成自主學習的。
4.積極加入活動,支持自創(chuàng)行為 。
在某些區(qū)域活動中,幼兒的經驗和實際水平往往會阻礙游戲的發(fā)展,在這個時候,老師就要關注他們的興趣點,判斷其價值并支持幼兒的自創(chuàng)行為,使幼兒通過與材料的互動豐富游戲內容,讓孩子在游戲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孩子升入中班后對管道積木的興趣降低了不少,他們已經不滿足于把管道一根根的連接的游戲了。這天,佳佳完成了美工區(qū)的操作任務后,沒有找到合適的區(qū)域,就在角落里獨自玩已經被遺忘了很久的管道積木,只見他毫無目的地把管道越接越長,快要戳到別人了,我正想上前阻止,他卻突然轉身跑到自然角,我好奇地跟著他,只見他在種子盒里抓了一把黃豆,匆匆回到長管旁邊,把黃豆一顆顆塞進了管子一端,再趴到另一端看,接著又對著管子猛吹氣,可是管子已經接得太長了,黃豆就在中間,吹不動,他起身嘆氣,還自言自語:“累死我了,這下怎么弄呀?”我走過去,輕輕地抬起管子的一頭,把另一頭放在桌子的空盤上,使管子形成一條“斜線”。只見幾顆黃豆很快從管子的低處滾出滾到了盤子中,而且還發(fā)出“轱轆轱轆”的聲音。佳佳興奮地歡呼,過了一會兒,他開始嘗試在“L”形的管子里灌豆子了,我還是很樂意無聲地“幫他扶管子?!边@次扶管時我故意夸張地扭動手臂,讓“斜線”在中途轉變了方向,當聽到黃豆“鐺鐺”地再次滾出來時,佳佳開始手舞足蹈。
佳佳顯然對自己想出的辦法(把黃豆放入管子中)感到很滿意,也很滿足于老師當他的助手。他能把原本被大家冷落的管道積木和自然角的豆豆結合起來,使得自創(chuàng)的探究活動變得非常有趣。在實踐中,老師就應該發(fā)現(xiàn)此類愛自創(chuàng)著玩的幼兒,在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點后,積極地投入到他們的游戲中去,做一個真正的幼兒的支持者。
三、轉換區(qū)域時思考個中原因
以上兩大點都是從教師用非言語行為去影響幼兒開展各種自主探究活動來闡述的,但是在區(qū)域活動時,并不是所有老師提供的材料、環(huán)境都能符合每個幼兒的興趣點,也并不是所有的幼兒會一直呆在同一個“區(qū)域”中,轉換區(qū)域的現(xiàn)象是時常發(fā)生的,在要轉換區(qū)域之前,孩子所表現(xiàn)的非言語行為恰恰是最多的,如性格外向的孩子會亂扔玩具、與同伴打鬧等,比較內向乖巧的孩子則會東張西望或發(fā)呆。當發(fā)現(xiàn)這些情況時老師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孩子們“專注力不足”,更不能強迫幼兒“定區(qū)域游戲”。
益智區(qū)的內容是拼圖,只見甜甜漫不經心地挑選著籮筐中的圖形,先按照示范圖拼搭了一朵花,看了看似乎不滿意,又拆了拼圖,放在籮筐中,隨后她看了看周圍的小朋友,大家都在區(qū)域中游戲,沒有人擅自離開自己的區(qū)域。甜甜只好又拿起拼圖開始拼搭……老師發(fā)現(xiàn)了上前詢問:“你還想玩拼圖嗎?”她堅定地說:“我不想玩拼圖。”“那你想玩什么?這次可要想好了哦!”老師重點強調了要想好再選擇。只見她沉默了一會兒,認真的說:“我可以去語言區(qū)玩嗎?”我表示同意,只見她一路蹦跳過去,取下了語言區(qū)的故事盒和同伴表演起故事來。
甜甜在自己選擇的益智區(qū)里活動時進行了不少思考斗爭:從“沒有興趣想放棄”到“觀察他人的游戲動態(tài)”再“繼續(xù)拼圖”??梢娝斑x擇區(qū)域時很盲目,缺乏對區(qū)域材料的了解,最終在老師的允許下她還是選擇了語言區(qū),老師正是找到了她想換區(qū)的原因——不感興趣才認真強調“這次可要想好了”,最后,甜甜在語言區(qū)玩得非常專注。為了不再發(fā)生或少發(fā)生因盲目擇區(qū)而導致的缺乏興趣,我在之后的區(qū)域活動之前,預先讓幼兒了解每個區(qū)域的游戲內容,了解方法不僅僅只停留在活動前的材料介紹,還創(chuàng)設區(qū)域活動內容公示區(qū)、區(qū)域活動海報等內容。還提倡在生活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幼兒先自主選擇預約進區(qū)卡。當然活動過程中還要鼓勵幼兒堅持完成任務,以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為前提,允許自主調整、自由換區(qū)、提高活動效果。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分析孩子不專注的原因,比如興趣點下降、已經完成任務、遇到困難放棄了……當遇到幼兒“轉換區(qū)域”的現(xiàn)象時,要先觀察幼兒去了什么地方?在新區(qū)域做了什么事情?進一步去了解為什么要轉換區(qū)域,做完這些功課之后老師才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適宜的指導。多關注幼兒頻繁換區(qū)時的非言語行為,多反思幼兒轉換區(qū)域的緣由——是否是區(qū)域中內容陳舊、材料缺乏挑戰(zhàn)?以此來決定區(qū)域內容的更換或者是材料的調整。
教師是孩子的玩伴,而非督導者,作為孩子的玩伴,我們不僅要用機智的言語行為推進游戲,我們更應該具有“隨‘行潛入心,潤人細無聲”的柔韌。我們需要提供豐富而又有挑戰(zhàn)性的材料,供孩子們游戲,在游戲中多關注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多用親切的非言語行為如輕撫幼兒的臉蛋、拍拍他的肩膀、豎豎大拇指等來鼓勵幼兒完成游戲和學習任務。我們要堅信幼兒學習的信息源是多樣的,除了語言的點撥之外還可以讓孩子通過感官體驗、思維的撞擊、情感的傳遞來探究這世界。
參考文獻:
[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 中國教育部.
[2]黃娟娟,陳亞莉.《自由工作坊里的牽手伙伴》上海教育出版社 少年兒童出版社.
[3]李建君.《區(qū)角兒童智慧的天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