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可以全面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拓寬學生語文視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影響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鑒于此,文章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的開展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策略
一、前言
在以往的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大多是逐字逐句地進行講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也影響到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在新課改環(huán)境下,為了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文章,逐步體會閱讀的樂趣,實現(xiàn)閱讀教育的個性化。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足
從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存在一些不足。學生很難按照自身的習慣、愛好來開展閱讀,閱讀興趣很低,難以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引起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兩種。
(一)主觀因素。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難以把控好力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本身是一個智力開發(fā)的過程,但是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加上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閱讀內容很難理解,出于各種因素,學生不敢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極大地影響了閱讀教學質量。
(二)客觀因素。在新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教師無法一直“盯著”學生學習,學生更加傾向于自主學習,而小學生的自控力比較差,自主學習效果較差,從而影響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三、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策略
(一)教師定位自身角色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作為閱讀活動的主體,并將其落實到實處,引導學生閱讀。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是學生和書本之間的橋梁,教師不僅需要閱讀文本,還需要很好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關注學生同文本之間的交流程度,這樣便于學生同教師、學生同書本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促使教師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并讓學生同書本之間進行很好的交流,使得三者之間建立直接的關系,促使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很好地實現(xiàn)雙向互動,使得學生有機會很好地展現(xiàn)自身的個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為學生之間的感悟和認知提供“思維碰撞”的機會。上述的這種互動為一種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不僅能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價值,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很好地同教師交流溝通,最終使得學生的個性得到很好的發(fā)揮。針對該種現(xiàn)象,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定位,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構建和諧和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能讓學生在放松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習,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除此之外,還能發(fā)掘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展學生想象能力和認知能力等,同時使得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充分展現(xiàn)。
(二)創(chuàng)設良好“問題空間”
從固定模式中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開放和自由是開展個性化閱讀的主要任務。所謂解放學生的思維就是擺脫傳統(tǒng)的“標準答案”式教學模式,只有擺脫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引學生解放思想,大膽地想象并自由地發(fā)揮個性。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時候,應充分重視學生的誦讀方法和感悟等,嚴格遵循一定的語文學習規(guī)律,換句話來說就是將感知作為基礎,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以展現(xiàn)個性為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特性,將具象、感性和頓悟思維作為主體,有效地感受本文意義、人生情感和生活經(jīng)驗等。
例如教師在講解《秋天到》時,在課文中,通過三個小節(jié),按照時間的順序將秋天的特點展現(xiàn)出來,第一小節(jié)描述了剛進入秋天,萬物沒有太大變化,但是通過仔細閱讀可以從“天轉涼,風變爽”來感受秋天的到來;第二小節(jié)則是將秋天這一收獲季節(jié)的特色描述出來;第三小節(jié)展示了深秋的美景。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秋天的圖片,并讓學生對比秋天和夏天、冬天的區(qū)別,然后向學生提問“課文中三個小節(jié)描述的秋天景色各有什么不同?分別描述了什么?”利用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學生根據(jù)問題進行閱讀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另一方面還能感受到課文的優(yōu)美,魚蝦對瓜果,楓葉對菊花,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三)多次閱讀,加深理解
教師先應給學生進行范讀,便于學生在試讀和交流中理順文章。對于文章中的重點詞句、中心句和長句等知識,教師要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尤其是在閱讀的速度及節(jié)奏上,教師范讀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學生在這一階段善于模仿。此外,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范讀,在采用該種方法閱讀時應選擇準確性和引導性強的范讀材料。學生應該學會自讀。所謂的自讀就是學生在不看拼音的情況下,對文本進行正確的朗讀,同時能正確地把握速度及節(jié)奏。在學生自讀過程中,教師應將指名讀、默讀和齊讀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摒棄,提倡個性化閱讀方法。所謂的個性化閱讀方法就是學生可以選擇自身喜歡的閱讀方法對文本進行閱讀,不管是朗讀還是默讀,只要能很好地熟讀文本就可以。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指引學生在閱讀文本后匯報反饋,反饋內容主要為學生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及相應收獲等。教師之所以要學生自評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主要是為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在相互探討中了解彼此的學習方法。要學生探討自身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主要是為學生進行疏通,便于學生在閱讀順暢的基礎上達到準確朗讀的目的,為日后的閱讀理解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祖國在我心間》這篇課文,主要是講解小朋友在地球儀上準確找到祖國、首都、家鄉(xiāng)的位置,展現(xiàn)了兒童對祖國、家鄉(xiāng)的熱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進行示范性閱讀,并利用課文中的精妙插圖,將詩歌內容和畫面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逐步體味課文的內涵;最后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分享自身的閱讀感受,或者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閱讀,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歌意境。
四、結束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沒有很高的閱讀要求,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定位自身角色,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空間”,引導學生多次閱讀,加深理解,并拓寬學生閱讀視野,全面促進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岳金蕾.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 2016(42):29.
[2]陳鳳菊.新課程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 2016(03):60.
[3]劉樹梅.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 2016(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