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素云
摘 要:教師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的情感需求,巧設活動搭建學生與家長交流的平臺,使學生愿意把心里話說給父母聽,理解父母的愛,懂得責任,學會感恩,學生才能形成積極的情感,從而進行自我管理。
關鍵詞:活動體驗;情感教育;交流平臺;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G451.6;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5-0087-01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都會遇到一些經常違反日常行為規(guī)范、習慣差、成績不好的學生。面對“問題學生”,班主任絞盡腦汁,用盡方法,教育效果甚微,家長往往也是束手無策。其實,他們需要的不是“管制教育”而是“情感教育”,而這往往是教師和家長忽視的教育。班主任可以設計一些活動,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和家長在互動中相互理解、懂得責任、學會感恩,形成積極的情感,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
一、家庭問題更要注重情感教育
例如,小G剛入學時表現(xiàn)很好,可是期中考試后變化很大:上課遲到,甚至經常逃課。教師曾多次與他談話,也實行過跟蹤教育:每節(jié)課去班級查看,如果發(fā)現(xiàn)逃課,就馬上打電話給他,如果不接,就打給他爸爸。后來,這名學生干脆不逃課了,卻是一上課就趴在桌上睡覺。教師通過向他的好朋友了解情況才得知:他的父母離婚了,又有了新媽媽。家庭的不和諧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他失去了歸屬感,放學后不想回家。經過與他爸爸面對面交流,教師才知道孩子周末很少回家,爸爸對他在校的表現(xiàn)也是無奈。為了這個學生,教師和學習委員小H做了一個秘密約定,向他說明了幫助小G的一些想法,小H很認真地答應了。后來,學校和市團委聯(lián)合組織了一次大型的“成長心連心活動”,教師邀請了小H、小G和他的爸爸參加。在活動中家長與孩子都忘記自己的身份,進行朋友似的對話與交流。小G的爸爸先開了口,檢討自己對兒子的忽略和不負責任。面對爸爸的失態(tài),小G把壓抑在心底的無助和怨恨一下子全釋放了出來。后來小G的爸爸經常邀請小H到他們家和小G一起復習功課,并開始陪伴孩子,使孩子有了感情寄托。
像小G一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矛盾的內心世界,他們有著較強的交往需求但又礙于面子封閉自己,有著較強的責任感但又缺乏擔當。這些矛盾的情感體驗相互作用,使得他們容易處于壓抑狀態(tài),造成心理障礙,甚至會產生過激行為。家長應該對他們多關心、多交談,讓孩子覺得家長就是他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班主任應該關注學生的家庭情況,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巧妙創(chuàng)設活動,給孩子提供與家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使學生與家長在活動中相互理解,使學生懂得責任與信任,懂得愛與被愛,這既能滿足家長和孩子雙方的情感需求,也有利于孩子形成積極的情感,學會自我管理。
二、巧用主題班會開展情感教育
主題班會是學校的一項常規(guī)教育活動,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感受和經歷設置主題,使學生在班會活動中表達真情實感。在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為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教師組織學生召開“我愛媽媽”的主題班會。班會前,教師與每位學生的媽媽都進行了交流,把家長想對孩子說的話都記錄下來,并且把語句和視頻嵌入課件。班會進行到“理解愛”的環(huán)節(jié)時,學生朗誦:我1歲時,媽媽喂我吃奶、給我洗澡,而作為報答,我整晚上哭著;我6歲時,媽媽教我學自行車,摔倒了,媽媽卻不把我扶起來,告訴我“摔倒,要自己爬起來”,我自己哭得稀里嘩啦,也不得不自己爬起來;我16歲的時候,周末回家,媽媽在等我說說話,而我卻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玩起了電腦;我18歲的時候,媽媽在等一個重要的電話,而我卻抱著電話和朋友聊了一個晚上。班主任朗誦:是啊,你們還小,需要父母的愛護,等長大以后再孝順父母吧!可是,我工作了,有了孩子,媽媽有時生病,需要我的照顧,而我卻為我的孩子在奔波。同學們,愛是一種牽掛,愛是一種回答。愛,不能等待!這時,教室里一片嗚咽之聲,有的學生眼眶開始濕潤,有的學生開始抽泣起來。媽媽的愛,是無私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接著到“媽媽的心里話”環(huán)節(jié)時,大家專注地看著屏幕,聽著媽媽送給自己的心里話,悟出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在主持人的提議下,全班同學第一次大聲喊出“媽媽,我愛您!”這群在家很少與爸媽交流的孩子,在同學和班主任面前心潮澎湃,真正感受到了媽媽無私的愛和期望,體會到了真摯而含蓄的親情。這次主題班會的教育力量是無窮的,是終身難忘的,因為它喚醒了每個學生的感恩之心,讓大家經歷了一場感情交流的盛宴。馬克思指出:要使認知內化為人的情感,必須通過實踐逐漸積累相應的情感體驗,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升華。所以,情感教育必須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創(chuàng)設各種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達到教育的真正目標。
三、結束語
情感交流可以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每次主題活動教師都應尋找一點點新意,讓學生收獲積極的情感體驗,讓積極的情感推動學生的認知活動,評價學生的行為選擇,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最終形成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反思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問題學生”需要的不是“懲罰”,也不是種種“規(guī)定”,而是積極的“情感教育”。如果具備了積極健康的情感,將是學生一生幸福的開始。
參考文獻:
[1]郟弋萍,喬放.談大學生的情感教育[J].教育探索,2010(12).
[2]張尹飛.情感教育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解讀[J].浙江學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