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秀
【內(nèi)容摘要】《史記》是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部著作非常值得高中學生認真研讀,閱讀的過程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和歷史知識的積累,也是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訓練。在高中語文課本的編排中,《史記》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課文中不僅選取了《史記》中的很多篇目,在具體的文本教學中也提出了相應要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這些內(nèi)容時,可以以讓學引思的教學理念作為指導,讓學生在學習這些篇目時能夠融入更多自己的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并且在過程中鍛煉與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zhì)與認知能力。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 史記 讓學引思
以讓學引思的理念為指導展開《史記》的教學,這可以更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妒酚洝肥且粋€非常龐大的體系,教師在教學課本中的選篇時不僅要保障學生從語言層面理解這些歷史記載,也要讓學生能夠一定程度感受到作品形成的一些技法,能夠在深入的閱讀與思考中認識其中記載的那些歷史人物,更真實的感受歷史。教師要給學生的自主學習以更充裕的空間,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獨立思考,能夠在讀懂這些文章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這才是讓學引思背景下的《史記》教學所應當發(fā)揮的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全局思維能力
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全局思維的能力,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思維品質(zhì)。《史記》中看似是以時間軸為例來論述歷史進程,以及不同階段的一些典型人物,但是,學生如果讀過原著,并且系統(tǒng)的分析與思考過整體作品,就能夠非常明顯的感受到整部作品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課本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選篇,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取的內(nèi)容,以及這些內(nèi)容的安排與設計上也有著一些合理的思考與布局。教師在教學這些選篇時要引導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感受這些文章,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全局思維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夠?qū)⑦@部龐大的作品讀通,才會在理解很多具體內(nèi)容時更加輕松,這也是讓學引思理念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
全局思維能力的形成可以指導教師更合理的安排教學的進程,讓學生學習具體的內(nèi)容時更加輕松。語文教材系統(tǒng)性很強,但并不是說內(nèi)容就是按照認知的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來安排的。教師教學時不妨根據(jù)需要,打破教材編寫順序。比如教材第一個專題內(nèi)容艱深,開始不作過細講解,等學完本課程其他專題后,再回過頭來,要求學生重溫這一篇文章,從新的高度來重新認識司馬遷,重新認識《史記》。教師的這種設計同樣能夠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全局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自主閱讀的方法
學生閱讀《史記》時首先存在的障礙來自于語言?!妒酚洝肥怯梦难晕膶懽?,學生如果不具備扎實的文言文功底,讀起來可能會比較費力。對此,教師可以給學生以更充裕的自主閱讀的時間,可以要求學生課前做好完備的預習工作,這樣學生才能夠更輕松的理解文本。在正式學習文章時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對于文本有獨立思考,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讀到的內(nèi)容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
《太史公自序》一文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使我們了解了司馬遷的生平經(jīng)歷,尤其是他慘遭宮刑而隱忍茍活的特殊原因,知道他創(chuàng)作《史記》的目的是要效法孔子作《春秋》,寓褒貶于書中等等。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魏公子列傳》中主賢客忠正是太史公所歆羨向往的,我們就能夠理解《淮陰侯列傳》中“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所飽含的深意了。學生只有在自主閱讀中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并且構(gòu)建文本前后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夠?qū)⒑芏鄡?nèi)容讀通、讀透。
三、在比較與對照閱讀中提升思維品質(zhì)
讓學引思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在實踐時,一個關(guān)鍵的教學任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對于《史記》的教學過程而言,教師可以在比較與對照的閱讀教學中來有效達到這一目標?!妒酚洝分杏泻芏嘀档帽日盏膬?nèi)容,無論是人物描述技法上的差異,還是人物形象刻畫的手法上的不同,這些其實都很大程度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一些觀察、理解、思考與感受。教師要讓學生自主閱讀時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與分析文本,尤其是要能夠在比較與對照的基礎上更深入的領(lǐng)會文章,這樣才能夠更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并且更深入的了解相應的史實。
如:對《刺客列傳》的閱讀教學而言,可以讓學生分析荊軻刺秦王事件的情節(jié)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場面描寫,以理解、掌握司馬遷只通過人物生平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而不是用將人物生平全面敘述的方式來展示人物個性和形象。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將這種人物刻畫藝術(shù)和《項羽本紀》中通過人物生平的交待以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進行對比、比較。通過反復比較,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是完整的、有聯(lián)系的,也是靈活的。在比照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呈現(xiàn)不同人物時選取的側(cè)重點,以及作者之所以這樣安排與設計的一些內(nèi)在原因。這樣學生才能夠一定程度領(lǐng)會到作者的一些思考,這才是學生慢慢讀懂了這部分歷史巨著的一種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郁瓊雅. 蘇教版《〈史記〉選讀》的教學任務設計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2015.
[2] 巫東梅. 文言文教學提升策略淺談[J]. 文學教育(中),2012(06).
[3] 張藝培、李曉麗. 淺析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J].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06).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新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