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蓮
摘 要:品德與社會學科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它運用學科的自身內容和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方面緊密相連,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事都與這門學科有關系。那么,開展好這門學科的教學,對學生從小樹立正確人生方向,養(yǎng)成各種良好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品德與社會學科的任課教師責任也十分重大。那么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勇于大膽嘗試,給學生一個全新、全面的視角來學習這門課程。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的養(yǎng)成、社會公德心的建立、生活常識、安全常識的了解掌握,只一味地強調告訴使學生養(yǎng)成和對學生影響效果是不可能大的。有些習慣也不是一次兩次的告訴、勸誡就能改掉和形成的。需要長期的堅持培養(yǎng)和教育來不斷加強養(yǎng)成。同時,更要根據(jù)合適學習內容的啟發(fā)、啟迪,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并且,將正確的品行樹立榜樣,而將社會上或學生中的一些陋習恰當提出,讓學生掌握并有分辨錯對美丑的能力。比如,講授《珍愛生命》一課,課堂內容設計可以大膽,聯(lián)系也可以更為廣泛。讓學生知道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等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設計富有詩意的導語引入:大自然中無論動物還是植物,即便它們十分微小,也都是頑強生存著的。任何一個物種都需要我們去尊重。我們更要尊重和保護身邊動植物的生命,是它們的五彩斑斕、蒼翠茂密、魚蛙鳥蟲的鳴叫,才使我們的世界更美麗多姿、更有生機。課間我們在茵茵草地上做各種游戲,在大樹蔭下乘涼,看書眼睛疲勞了,可以望望遠處綠色連綿的高山緩解疲勞。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也都會被樹木吸走,而它們會再轉換成氧氣釋放出來供人類呼吸,使空氣更清新。這樣的引入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把平時在生活中沒有十分關注的問題和現(xiàn)象也都聯(lián)系起來,這時再進行環(huán)保方面的教育。這種形式的學習是從學生內心深處去誘發(fā)他們的真實情感,當同學們正在感受美麗的綠色生命的時候,茂密的樹木被一幅畫面代替:滿地的砍伐樹樁,小鳥無家可歸,小動物們在哭泣。同學們的表情一下子被僵住、吃驚、疑問、憤怒。這時,再播放小樹向小朋友們呼救的錄音。原來,是人類肆無忌憚地砍伐森林、破壞環(huán)境,造成水土流失、山洪暴發(fā),生態(tài)平衡被嚴重破壞。此情此景,再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想解決的辦法。最后,讓學生用手中的畫筆畫出自己心中的綠色家園,背景播放《大樹媽媽》《小鳥小鳥》等歌曲。在聆聽上加深對大自然的熱愛。這時再引申到保護小動物上面,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傷害小動物的做法。有的同學說:有的商家為了掙錢,將剛孵化不久的小雞染色,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購買小雞當玩具。有同學表示自己以前就買過,而且小雞很孤獨,在小朋友的追趕戲弄下嚇得瑟瑟發(fā)抖不久就死掉了,這種做法傷害了小雞。有的說還有的小朋友養(yǎng)小貓小狗,不是狠抓他們的耳朵便是硬拉它們的四肢,小動物們很難受,這樣也傷害了小動物。這時,再結合課本中的內容,讓學生指出做法的對錯。再談談自己生活中有沒有這樣對待小動物呢?有沒有這樣傷害植物呢?有沒有在游玩的時候到處亂刻亂畫呢?這樣完成一課內容的教學,學生環(huán)保意識更加濃厚,認識也更加深刻。課后讓學生種植生態(tài)角,在種植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樂趣,觀察記錄種子發(fā)芽成長的變化,感受植物生命的存在,加強了學生課后社會實踐能力。
在講到“我們的生命”時,設計內容為:讓學生領悟媽媽孕育寶寶的艱辛過程,知道要孝敬媽媽、孝敬長輩。讓學生講課前收集自己出生時的記錄以及家人們當時是怎樣度過的,進行小組分享,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感受到家人們在新生命降臨時的喜悅心情,更深刻地領悟生命的寶貴。在一系列鋪墊成功之后,播放個別孩子不聽家長話,離家出走和輕生的新聞內容,讓學生看到這些不珍惜生命,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的舉動,談談自己的心理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來、萬分珍貴的深刻道理。同時拒絕陋習從小就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的良好品質。感受父母生育我們的不易,做一個對社會、對家人以及對身邊人有益的人。這時,再播放一些不良習慣的小短片,讓學生從中對號入座,無則加勉,有則改之。同學們很快認識到,自己平日里有頂撞父母長輩的現(xiàn)象;有貪吃糖果、小食品,還有挑食的情況;有看書、學習、看電視姿勢不正確的毛??;有不早睡早起的壞習慣。在同學們自我認識中再去強調改正,比單一的說教更有效。
一個人良好品德的形成,與接受的教育內容影響有直接關系。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合理開展,給學生在良好品格形成上創(chuàng)造了更多知識素材,而將所學知識能更好地在社會實踐中轉化運用,就需要課堂內容設計的全面、合理、易懂。所以,教學中需要教師設計得當,才能嘗試到更多給學生帶來的改變。
參考文獻:
[1]王俊霞.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6).
[2]彭細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重在養(yǎng)成教育[J].教育導刊,2001(2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