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新教學理念,轉變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探究味、生活味、體驗味、科學味,教師善教、學生樂學,滲透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才可能上出具有化學味道的課堂。
關鍵詞:化學課堂;水的人工凈化;化學味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4–0049–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最近,筆者有幸聆聽了一節(jié)山東省初中化學學科德育優(yōu)秀案例展評課,課題是“天然水的人工凈化”,該內容是魯教版八年級化學教材第二單元“探秘水世界”第1節(jié)第2課時,內容包括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狀況、天然水的人工凈化、純凈物和混合物三部分。聽后感觸最深的就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方式都悄然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課堂教學關注探究、聯(lián)系生活、注重生成,學生活躍、師生關系融洽、知識學習水到渠成,給人以春風撲面之感,處處充滿了濃濃的化學味。
1 “化學味”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探究味”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對于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化學知識,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實驗技能,培養(yǎng)實事求是、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和科學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授課教師關注實驗探究、重視知識建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過程性體驗:一是改變實驗形式,引導學生建構知識。變學生“觀看實驗視頻”為分組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學習過濾操作時,教師往往進行演示實驗,學生只能觀察實驗,受實驗儀器、藥品用量等因素的影響,多數(shù)學生往往觀察不到或觀察不清教師的操作及實驗現(xiàn)象,授課教師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增大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二是改進實驗方法,引導學生建構知識。對于實驗效果不佳的實驗,教師通過改變實驗裝置、優(yōu)化實驗方法,提高實驗效果。如除去濾液中的顏色和異味,教材上的做法是向盛有濾液的小燒杯中放入一個活性炭包,充分攪拌靜置,但實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授課教師沒有按照教材中的方法進行實驗,而是將活性炭放入一支大的針筒中,將針筒(裝有活性炭)內的活塞輕輕拔出,倒入濾液,慢慢推動活塞,將液體推入試管中,改進后的實驗效果明顯、效果增強。三是增補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除去天然水中中的懸浮顆粒,需要加入明礬,但加入明礬后,效果緩慢,現(xiàn)象十分不明顯,為幫助學生了解明礬的作用及凈水效果,教師將課前做好的實驗錄制成視頻,課上播放視頻,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硬水和軟水的鑒別教材沒有給出實驗,教師增補了分組實驗,讓學生取相同體積且少量的蒸餾水和過濾后的天然水于兩支試管中,向其中分別滴入相同滴數(shù)的同種肥皂水,觀察現(xiàn)象,學生通過實驗對比,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很容易判斷,產生泡沫較多、浮渣較少的是蒸餾水,泡沫較少、浮渣較多的是硬水,借助實驗輕松完成了對硬水和軟水的鑒別。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和交流討論中學習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課堂處處煥發(fā)出濃濃的探究味。
2 “化學味”是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味”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教學中,應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從化學視角尋找切入點,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識,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認識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2]。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授課教師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載體,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入手,開展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從而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課前教師播放視頻,通過觀看“比爾·蓋茨體驗糞便中提取飲用水的視頻”把學生引入水的世界,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對水的凈化方法的思考,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過濾知識時,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種濾網(wǎng):豆?jié){濾網(wǎng)、茶濾網(wǎng)、漏勺、帶孔水果盤等,讓學生回顧它們在生活中的用途,歸納這些不同生活用品具有的相同用途——能夠對物質進行分離,初步形成對過濾的認識,教師趁機植入“過濾”概念;學習過濾的概念、體驗過濾操作之后,教師又展示了防塵口罩、淡化海水的離子膜等物品,引發(fā)學生思考它們的“工作”原理;課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利用礦泉水瓶、小石子、砂子、棉花、木炭制作簡易凈水裝置,既拓展應用知識、提高對生活用品物品再利用,又體現(xiàn)學以致用原則;學習吸附知識時,教師展示冰箱去味除濕專用活性炭、除醛衛(wèi)士——汽車專用活性竹炭、活性炭鞋墊、家用凈水器活性炭濾芯等用品,體現(xiàn)活性炭的用途,展示活性炭的結構,思考活性炭的作用;鑒別軟水和硬水時,取用蒸餾水、井水、礦泉水進行實驗;介紹硬水的危害時,展示布滿厚厚水垢的燒水壺、輸送自來水的鐵質管道;講解物質的分類時,聯(lián)系書店的書、醫(yī)院的藥物、超市的物品等分類擺放,讓學生感知生活物品的分類擺放給人們帶來的方便、便利,初步建構分類的思想。
生活物品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化學知識生活化,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生活”的化學學習理念,化學課堂時時煥發(fā)出濃濃的生活味。
3 “化學味”是融入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味”
教學并不是給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獲取。授課教師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目標落實,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對比發(fā)現(xiàn)、自主感悟、交流討論中自主構建知識,使知識的形成水到渠成、順理成章[3]。
對于過濾這一基本操作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過濾概念后,進一步設計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取相同體積的兩杯混濁的天然水,用孔口較小的茶濾網(wǎng)進行“過濾”,比較濾液與原來水的清澈程度。學生發(fā)現(xiàn)水的清澈程度變化不大,教師隨即提出問題:過濾的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回答與固體顆粒的大小、濾網(wǎng)孔徑的大小有關,此時教師展示常用定性濾紙的孔徑圖片。學生驚嘆看似完好無損的濾紙上竟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小洞”,思考、分析濾紙能夠用于過濾的原因:水分子很小,比小孔小得多,完全可以順利通過“小孔”,而固體顆粒比小孔大得多,則不能通過小孔,因此濾紙具有過濾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過濾裝置,指明操作中的注意事項,指導學生對天然水進行過濾,體驗過濾操作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過濾的理解和應用;在建構過濾概念、體驗過濾操作之后,教師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引導學生繼續(xù)“拓展”過濾知識,體會過濾在生活中的妙用:生活中我們戴的防塵口罩實際就是運用過濾的原理,將灰塵與空氣進行分離,使空氣得以凈化;家庭生活豆腐的制作過程中將磨出的豆?jié){用“布袋”進行擠壓,得到豆?jié){和豆渣,也是應用過濾原理;膜法淡化海水也是利用“過濾”原理,在壓力作用下,水分子能夠通過滲透膜,而其他的體積較大的鹽離子則無法通過滲透膜,于是海水中的水分子不斷地被分離出來,從而達到分離目的,得到淡水。對過濾知識的學習學生經歷了感悟概念、形成概念、拓展應用概念等建構過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對于物質簡單分類——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學習,教師也沒有讓學生找概念、劃要點,背定義,而是教師首先聯(lián)系學生生活,展示圖書館的書籍、藥店的藥物、超市的物品、化學儀器室中的儀器等分類擺放的圖片,引發(fā)學生思考這樣擺放的原因,初步感悟分類的思想,建構分類意識,感知分類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能否給化學物質進行分類呢?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本節(jié)課中使用的天然水和通過蒸餾后得到的蒸餾水的成分,在學生給出二者所含物質種類不同時,教師抓住時機,引入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學生知道了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弄清了二者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鼓勵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常見純凈物和混合物,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為學生挖渠引水,概念引入巧妙自然、概念學習水到渠成、概念拓展回歸生活,知識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入課堂教學之渠。
對于天然水凈化思路的梳理,教師也沒有越俎代庖,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除雜的方法,讓學生記憶,而是經歷了如下學習過程:確定任務對象→分析混合物成分→找到各成分性質的差異→選擇凈化方法→沉降、過濾、吸附、蒸發(fā)、蒸餾。
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因素、多差異的天然水混合體系,學生針分析水中的雜質,給出了相應的凈化方法(如下表1)。
化學概念的形成和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過由片面到全面、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理解到真正建構的螺旋上升的過程[4]。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課堂到處煥發(fā)著體驗味。
4 “化學味”是體現(xiàn)化學特點的“學科味”
化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往往隱含著化學原理。在“宏觀-微觀”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拉近化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學會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從而揭開物質構成的神秘面紗。課堂教學教師要抓住學科特點,引領學生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幫助學生建構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學習過濾知識時,教師在引導、點撥學生理解過濾原理后,進行設問:過濾天然水時,為什么泥沙能夠留在濾紙上而水卻能順利透過濾紙流到下面的小燒杯中?針對這一宏觀現(xiàn)象,教師另辟蹊徑,引導學生從微觀視角進行分析:水由水分子構成,水分子很小,比濾紙小孔小得多,可以暢通無阻地穿過“小孔”進入下面的燒杯,而固體顆粒是宏觀的物質,而不是微觀粒子,它的“個頭”比濾紙小孔大得多,則不能通過小孔,只好留在濾紙上。教師立足于水的微觀構成,從微觀視角分析問題,并建立宏觀——微觀之間的聯(lián)系,充分體現(xiàn)了化學微粒觀,突出了化學學科的思維特征,并啟示學生學習化學既要“見微知著”,也要“見著知微”。
化學的魅力不僅在于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物質,更在于化學可以創(chuàng)造物質,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體現(xiàn)化學價值觀。將一杯渾濁的天然水經過復雜的變化可凈化成為一杯澄清、透明的飲用水,這是化學的功勞,但水污染容易、凈化卻很難,教師由此教育學生要保護水資源、保護生存的環(huán)境。通過展示節(jié)水徽記,提醒學生自來水管中的每一滴水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國的淡水資源并不豐富,所以我們要節(jié)約水、愛惜水,樹立節(jié)約用水光榮的好風尚。
化學課堂以化學學科獨特的魅力承載著“育人”的功能,化學教學既讓學生學習了化學知識又對學生進行化學價值觀教育,體現(xiàn)觀念為本的科學味。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主渠道。實踐證明:化學教學只有突出學科特色、回歸化學本真、重視觀念形成、體現(xiàn)學科思想,才能彰顯化學魅力,讓課堂煥發(fā)化學味!
參考文獻:
[1]王榮橋.從過程與方法維度重構實驗教學——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6,(3):70.
[2]陸亮.初三化學“愛護水資源”同課異構優(yōu)質課評析[J].化學教學,2016,(9):35.
[3]王榮橋.從過程與方法維度重構教學過程——以“化學反應的表示”為例[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6,(9):56.
[4]王榮橋.分子概念教學三部曲:了解、理解、見解[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