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珂
摘 要: 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的重要物質支柱,低結構材料的提供為幼兒帶來了更大的自由自主的探究空間。本文以“紙杯”為例,談談教師在幼兒與低結構材料互動中的觀察分析,從把握好幼兒游戲中的行為價值和處理好幼兒的個性化需求與游戲預設兩者的關系這兩個方面探究教師有效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 課程游戲化 低結構材料 觀察 指導策略
在本學期開學初,我們就發(fā)動幼兒收集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紙杯,并將紙杯分別投放在益智區(qū)、美工區(qū)、建構區(qū)、音樂區(qū)、語言區(qū)、生活區(qū)這六個區(qū)域內。孩子們圍繞紙杯自主地展開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動,在這一游戲過程中,他們的興趣點不斷發(fā)生轉移和變化,探究內容發(fā)生了階段性的變化。教師通過觀察,發(fā)現幼兒對“紙杯”探究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現將幼兒各個階段的游戲情況與教師的觀察分析和游戲的調整整理如下:
在幼兒的游戲中,教師需要以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不斷推進游戲的進行。由于低結構材料的可變性強,幼兒在操作低結構材料的時候通常表現出極強的自發(fā)性、隨意性。實踐中,幼兒的活動過程常常會出現一些偏離教師預設判斷的行為表現,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個體差異等,捕捉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興趣點和矛盾點,用有效的策略支持游戲展開。下面列舉在探究“紙杯”這四個階段我遇到的一些“突發(fā)狀況”及采取的應對策略。
一、“學會等待”還是“主動引導”——把握好幼兒游戲中的行為價值,讓每一位幼兒個性發(fā)展。
鏡頭一執(zhí)著的灝灝:
今天像往常一樣,灝灝還是在搭建圓柱形城堡,這已經是他連續(xù)五天搭建圓柱形城堡了,他動作嫻熟,每壘一個紙杯前,他都會左看右看并且小心放下每一個紙杯,嘴里還自言自語道:“我要搭一個比昨天還要高的圓形城堡?!崩^續(xù)說:“老師你看,今天我一層上都用同一個圖案的紙杯來搭的,每層的圖案都不一樣?!痹谝慌缘能曹裁鏌o表情地看著灝灝,過了一會兒,隨手從整理箱里拿出一摞紙杯,向灝灝這邊走過來。灝灝連忙提醒:“小心一點,你不要走過來?!弊炖镆贿呎f著,一邊趕緊用手擋住不讓懿懿靠近。懿懿沒有理會,繼續(xù)往前走。剛邁出幾步,只聽見啪的一聲,灝灝剛剛搭好的城堡全倒塌了。這時懿懿立刻扔下手中的紙杯,趴在散落的紙杯上,一下子好幾個紙杯被壓扁了。灝灝狠狠地看著懿懿,說:“我要告訴老師了。”說完,將散落的紙杯疊起來,選了個空一點的場地,又搭了起來。
在與低結構材料互動的過程中,部分幼兒常常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重復進行某個游戲活動或者動作,遲遲沒有更進一步的游戲進展。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總是會猶豫不決:是應該繼續(xù)在一旁靜靜觀察,等待幼兒“靈機一動”的創(chuàng)意迸發(fā),還是主動出擊,引導幼兒嘗試其他游戲玩法。前者還是后者,關鍵在于我們要學會判斷幼兒游戲內容的價值。
1.靜觀其變,提供幼兒自由發(fā)展的機會。
案例中,已經能夠掌握紙杯建構基本技能的灝灝的興趣點就在于搭建圓形城堡,并且在整個搭建過程中會自言自語,即使面對城堡被同伴破壞,他還是能夠不被打擾繼續(xù)專注地重新搭建。這是灝灝認真專注這一良好學習品質的具體體現。面對這類幼兒時,我們不需要著急幼兒當前的發(fā)展停滯不前,而是要學會珍視幼兒這種寶貴的學習品質,學會等待,學會放手。
2.主動出擊,不斷激發(fā)幼兒的探究動機。
我們需要特別留意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一些伴隨行為。在案例中我們發(fā)現懿懿的表現與灝灝表現出來的興奮狀態(tài)截然相反。他從開始的面無表情地看著灝灝搭建,到后來有意破壞“城堡”,這些行為都在給我們發(fā)出這樣的信號:懿懿對紙杯的搭建似乎并不感興趣。面對這一的情況,教師必須主動出擊,在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和理解幼兒學習特點和方式的基礎上,重新激發(fā)幼兒的游戲動機,讓幼兒重新主動地參與到游戲中。
二、“豐富材料”還是“更換材料”——把握好幼兒的個性化需求與游戲預設的關系,讓每一位幼兒真正游戲。
鏡頭二百變紙杯:
前幾天我聽見小朋友在建構區(qū)交流著自己建構的是小動物的家,我想是時候為幼兒提供一些輔助性的材料。于是我告訴建構區(qū)的小朋友可以將自己在美工區(qū)內制作的紙杯動物放入建構區(qū)輔助游戲。幾個小朋友看到自己制作的紙杯動物十分興奮,紛紛拿在手里向同伴介紹著。另外幾個幼兒把動物紙杯放在一旁,提著整理箱選了個場地圍在一起繼續(xù)壘高紙杯,你一個我一個,大家有條不紊。當搭到第五層的時候,承承不小心碰到了紙杯,紙杯倒了。他們并沒有失去信心,繼續(xù)第二次壘高。但是軒軒打了個噴嚏,紙杯塔又倒了。就這樣,重復了五次,紙杯散落了一地。軒軒笑著說:“這個聲音真好聽。”旁邊的幾個女生都哈哈大笑。大家紛紛抱起一堆紙杯不自覺地往地上扔,還有幾個小朋友將紙杯倒扣在地面上,不停地敲打。
在低結構材料投放的同時,我們常常會依據幼兒的游戲情況,在各個區(qū)域內為幼兒提供一些輔助性的材料、道具等,豐富幼兒更深一步的探究內容。但是我發(fā)現,當我們及時為幼兒提供后,他們與材料的互動會與他們當初的想法偏離,部分幼兒會專注于這些新添置的輔助性材料本身,而忽視了輔助材料與紙杯之間的互動性。另一部分幼兒則會忽視這些新添置的輔助性材料,繼續(xù)保持原有的游戲內容。遇到這樣的困境,我經常會反問自己:輔助性材料的出現是否真的能夠支持幼兒的深入學習?我們是否需要進一步“豐富材料”,還是直接“更換材料”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我們需要對所提供的游戲材料進行一定的活動預設。案例中,我們通過對幼兒平時游戲活動的觀察,發(fā)現美工區(qū)的動物紙杯對于幼兒下一階段的游戲的確有著一定的學習價值。然而,中班幼兒已經具有主觀意識,有著個性化的想法,老師需要及時在幼兒的主觀意愿和教師的主觀判斷之間找到共同點,讓幼兒真正自由、自在地游戲。同時,在案例中我們發(fā)現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生成了一個新的探究內容——紙杯樂器。孩子們有意識地留意到紙杯落地發(fā)出的聲音,產生了新的興趣點,在音樂區(qū)內體驗探索用紙杯杯口和紙杯杯底來敲打桌面,從而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這些是在幼兒游戲中隨機生成的探究內容,正符合“課程游戲化”項目的精神,從關注文本轉向關注幼兒,學會發(fā)現幼兒的學習能力,相信幼兒有能力成為游戲的主人。面對這類幼兒,我們需要學會觀察,及時了解捕獲幼兒的探究階段,更換現有的游戲材料或者游戲環(huán)境,與幼兒一起商討新的游戲規(guī)則,與他們一起尋找更貼切的游戲材料,刺激他們新的探究行為的產生,讓他們在豐富貼切的游戲材料中獲得更多的發(fā)現。
參考文獻:
[1]孫文斐.游戲法干預幼兒入園焦慮的個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2]范玲麗.幼兒合作學習活動的指導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