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劍炯
摘 要: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某些環(huán)節(jié)上“留白”,可以改善傳統(tǒng)教學中面面俱到的講授方式,還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發(fā)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關(guān)鍵詞: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留白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把學生看作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學習,從而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它要求教師善于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留白”即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所謂“留白”,是指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具體實際,不直接把一些教學內(nèi)容通過講述明確告知學生,而是通過言語激發(fā)、提出問題、設置懸念、知識遷移等方式給學生留下“空白”,通過這種“空白”引發(fā)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里實踐與操作、聯(lián)系和想象、思考和探究,從而實現(xiàn)思維的拓展和知識的提升。
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課堂教學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如何巧用“留白”進行簡單的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學。
一、新課導入時“留白”
案例1:在講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第2節(jié)《氧氣和氧化》第3課時《燃燒和滅火》時,我先做了一個實驗:把一根粗金屬絲繞成線圈,罩在一支蠟燭的火焰上方。請同學們觀察現(xiàn)象:蠟燭的火焰很快就熄滅了。我再把蠟燭點燃,把剛才用過的金屬線圈放在蠟燭的火焰上加熱一段時間,然后再罩在蠟燭的火焰上。請同學們觀察現(xiàn)象:蠟燭可以照常燃燒。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前一次蠟燭的火焰很快就熄滅了,而后一次蠟燭的火焰卻沒有熄滅?待學生思考片刻都回答不出原因時,老師再補充:以你們現(xiàn)有的知識還不能揭開這個奧秘,要揭開這個奧秘,我們必須學習關(guān)于“燃燒”的相關(guān)知識。
本案例中,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學生的思維中形成懸念,并借助學生的興趣和思維引入正題。如此導入的“留白”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從而拉開學習的序幕。
二、探究新知時“留白”
案例2:在讓學生觀察了“血液的分層”現(xiàn)象后,我“漫不經(jīng)心”地走到一實驗小組前,拿起他們的量筒,“隨手”倒掉了其中的血漿和一部分紅細胞。正當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我將量筒傾斜,請他們仔細觀察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斜面上的紅細胞呈鮮紅色,底部的紅細胞呈暗
紅色?!?/p>
我:“斜面上的紅細胞暴露在空氣中,血紅蛋白與氧氣直接接觸,紅細胞呈鮮紅色;底部的紅細胞接觸空氣少,血紅蛋白不易與氧氣接觸,紅細胞呈暗紅色。這說明紅細胞有什么特性?”
生:“在氧氣含量高的地方與氧容易結(jié)合;在氧氣含量低的地方與氧容易分離……”
我:“根據(jù)血紅蛋白這一特性,你知道紅細胞有什么功能了嗎?”
生:“運輸氧氣的功能?!薄?/p>
在本案例中,通過一個簡單的動作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巧妙“留白”,引起了學生一系列的觀察、聯(lián)想、猜想,讓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生成結(jié)論,注重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充分體現(xiàn)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新課程理念。
三、交流評價時“留白”
案例3:在一堂初三復習課上,有這樣一道課堂練習:某學校初三興趣小組利用如下裝置(部分固定裝置已略去)制備氮化鈣,并探究其化學式。
例1:反應過程中末端導管必須插入試管A的水中,目的是 。
解答1:吸收尾氣。
解答2:隔絕空氣,防止空氣中的氧氣從導管進入裝置與鈣反應。
解答3:防止爆炸。
生甲:解答1吸收尾氣應該是錯的,因為尾氣成分就是氮氣,氮氣不溶于水,也不會污染空氣。我也回答吸收尾氣,因為實在不知道原因。
生乙:因為鈣是一種活潑金屬,容易和氧氣反應。所以,我認為解答2是正確的。
生丙:可是氣流方向是從左到右的,空氣有可能從左到右進入裝置嗎?
生?。河锌赡?。如果氮氣與鈣反應的速率比通入氮氣的速率快,導致裝置內(nèi)氣壓下降,那么空氣就可能從右部逆向進入裝置。
生戊:那干嘛不把右部導氣管塞住,與空氣隔絕?
生甲:那不行,如果氮氣來不及反應又出不去,裝置內(nèi)的氣壓過大不就炸了嗎?
就這樣,教室里學生你一言我一句,像炸開了鍋,最后大家統(tǒng)一認識,在本實驗中空氣中的氧氣會與活潑的鈣反應,帶來干擾。所以,實驗前要先通氮氣排凈空氣后再加熱。導管末端插入水中,則是與空氣隔離,避免空氣中的氧氣從導管末端進入裝置。
通過這樣“留白”,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的題目發(fā)展到題型。我們在面對學生不完善的解答時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需要給學生再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和實力,要借學生群體之口讓學生明白“我錯在哪里”,留時間讓學生自己反思和醒悟。
總之,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巧用“留白”,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真正轉(zhuǎn)變學習方式,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不僅可以開啟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淡化教育的痕跡,增強教學的藝術(shù)性。希望我們的教師都能掌握一定的留白技巧與手段,智慧地選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shù),使之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努力打造精彩紛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