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財華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手段,它有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夠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集中學習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對課堂有效提問的研究和探索,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教學意義。
關鍵詞:地理;有效提問;情境化;方式策略
課堂提問的方式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的課堂提問方式是不同的,達到的提問效果也是大相徑庭的。在七年級的地理課堂中,課堂提問常常出現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情形,這既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又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教師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提問目標。因此,對地理課堂有效提問進行深入且細致的探索、研究,就變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七年級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進行詳細、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一、課堂提問要層層推進,使學生學習思維得到良好發(fā)展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有時提問的問題過大,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教師為了讓學生全方位地理解,只好向學生反復地解釋,結果把學生的學習思維攪亂,以至于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問題。
問題層次化,指的是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時,將內容逐步分解,分層次、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進行問題設計,這樣的問題之間具有極強的聯系性,猶如一根連鎖,每個問題是鏈鎖上的鏈環(huán),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它能夠不斷增強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探究熱情。所以,在七年級的地理課上,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我們要做到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此,能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得到良好的發(fā)展,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
例如,以七年級上冊《中國的地勢與地形》這一節(jié)內容為例,為了分析地形、地勢條件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觀念,在教學實際過程中,我設計如下提問:
1.山區(qū)有哪些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課件展示教材“山地公路圖”,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使學生初步樹立人地觀念。)
2.針對山區(qū)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思考山區(qū)應該怎么開發(fā)和保護?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充分開發(fā)利用山區(qū)資源,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的協(xié)調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3.人們在對山區(qū)進行開發(fā)利用時,除了特別注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保護和建設,還要對哪些自然災害的發(fā)生進行預防和避免?又如何對災害進行防治?
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的學習思路會異常清晰,能夠積極參與到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交流中,而且學生通過自身的主動分析、探究,得出來的結論更容易記憶。學生的學習思維也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認知發(fā)展水平得到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最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初步梳理了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二、課堂提問要富有情境化,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濃厚的思考興趣
相對于傳統(tǒng)較為直白、空洞、抽象的地理問題,學生對具有生動形象特點的問題更感興趣。這就要求身為七年級的老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將問題以生動、靈活、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使提問變得富有情境化,這樣,課堂提問不再枯燥化和機械化,而是充滿了情趣,學生對問題能產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從而以歡快、愉悅的情緒參與對問題的積極分析與思考。
例如,我們可以將問題生活情境化。地理課程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將問題置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拉近學生與地理課程的距離,使學生對問題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從而樂于主動探究問題,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進而大大提高地理學習效果。如,以七年級上冊《天氣與氣候》這節(jié)內容為例,為了引出“天氣”概念,我用多媒體呈現了下面四句話: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天氣就像小孩的臉,說變就變;東邊日出西邊雨;氣象萬千。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以上四句話都與什么現象有關?說明了它的什么特征?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體驗,聯系生活實際來回答,我們可以借此引出“天氣”的概念。之后,我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天氣預報錄像,提出問題:通常天氣預報最基本的內容包括什么?天氣預報圖用什么表示天氣狀況?這樣的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極為貼近,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能讓學生意識到所學到的地理知識都是對我們日常生活有用的,使學生體驗到地理課程的學習作用和價值。
三、課堂提問要講究方式策略,使學生迅速理解提問涵義
在七年級地理教學中,提問的方式策略是極其重要的,它對于學生迅速理解提問涵義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教師要講究對課堂提問語言的運用。課堂提問,屬于一種語言行為,教師在提問時,所用的詞語需要仔細斟酌,做到精煉準確,提問的目的、范圍必須明確、具體,如此,才能讓學生準確理解問題涵義,進而找到回答問題的思路。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地球和地球儀》這節(jié)內容時,我們可呈現“經線和緯線圖”,對于這張圖片,如果我們這樣提問“通過閱讀這張圖片,你能發(fā)現什么?”問題范圍極廣,學生根本不知道要回答
什么,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提問:閱讀這張圖片,請你思考:(1)經線和緯線的形狀是否一樣?(2)各條緯線是否等長,各條經線是否等長?(3)緯線和緯線之間是平行還是相交,經線和經線之間是平行還是相交?這樣的問題,語言準確,意思簡單明了,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學生有了具體的思考方向和明確的思考目的,從而容易探究出正確的問題答案。
課堂提問必須要把握好時機。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讓學生由原來的憤悱狀態(tài)進入到頓悟狀態(tài),讓學生處于認知水平與教學內容不平衡的狀態(tài)中,如此,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才會變得更強烈,提問的功能和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例如,我們可以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提問,如,在七年級下冊《水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這一節(jié)中,關于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的教學,我們可先提出問題: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是怎樣的?這樣,學生就會回憶七年級上冊所學過的《氣溫和降水》中的我國降水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的相關知識點,進而對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輕松理解,也實現了學生對學過知識進行鞏固、對新地理知識進行深刻理解的雙重目的。另外,我們也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提問。因為導入環(huán)節(jié)是課堂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學生是否會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學習注意力是否能集中與此環(huán)節(jié)息息相關,在此環(huán)節(jié)向學生進行課堂提問,能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極高的期待。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更多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對學生學習思維的鍛煉、學生學習智力的發(fā)展以及學生質疑與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七年級地理教師,我們必須積極探索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改變提問效果低效、無效的不良局面,促使課堂提問的價值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李霄瑤.優(yōu)化中學地理課堂問題設計的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2]李宏偉.如何增強地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