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和諧理念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靈魂,是全體國民應該具備的素質。沒有這種理念,一切和諧皆為空談,它的建立需要很長的一段過程。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要把和諧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
【關鍵詞】初中歷史 和諧教育 多維互動 積極參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05
和諧教育就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發(fā)展需求與人的自身發(fā)展需求相和諧為宗旨,協(xié)調并整體優(yōu)化各種教育因素,創(chuàng)設和諧的育人氛圍,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構建歷史課的“和諧課堂”就是要改變以往機械、沉悶、僵化的課堂氣氛,代之以民主、自由、合作、進取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心情才能愉悅,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不會被壓抑,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得到培養(yǎng)。
一、師生平等,構筑和諧課堂
課堂教學的空間充滿著無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為因素,教學是由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完成的,師生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師生和諧是創(chuàng)建和諧課堂的關鍵。只有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一)師生之間關系應融洽、民主和平等
實施和諧教育就是要求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形成平等意識,尤其是人格意義上的平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夠突破傳統(tǒng)的、權威的思想框架,建立自己的想法;才能敢去“想”而不過分擔心和顧忌自己的幼稚和無知。教師有了平等的意識,才會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才會調動學生的學習和發(fā)現的積極性。另外,教師應以平等、親切的態(tài)度與學生結成親密的朋友關系,放棄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蹲下身來與學生交朋友。對于學生的種種奇思妙想、幼稚的發(fā)現、令人尷尬的做法等,要持有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才會受到學生的愛戴,教與學才能共融互促,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教學的參與性。因此,我們的教師必須樹立起平等的教學觀念。
(二)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即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師積極引導下,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收集資料、課堂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共同體驗歷史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只有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才能使師生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學習得更深刻。
心理學家認為:在自由、民主的環(huán)境中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子處于最活躍的狀態(tài)。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實施和諧教育的關鍵是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自由、合作、向上的寬松教學氛圍,營造一種教也愉快、學也愉快的“多維互動”的教學情境,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學一體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比如在講《新航路的開辟》一課時,我出示“世界地圖”說:“同學們想進行環(huán)球航行嗎?”話音剛落,一位“調皮鬼”即說:“老師,誰來當導游?”引起全班一陣大笑。我也笑著說:“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都可以做你們的導游?!睂W生們鼓掌大笑。
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出現了。接著我說:“現在流行‘自由行,你們每個人都可成為一名15世紀的導游,去開辟新航路要做好哪些準備呢?”全班同學立即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起來,我讓每個小組推一名代表發(fā)言,其他成員作補充。這樣,大家在一種愉快的氣氛中就成功解決了本課的第一個問題,即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二、合作探究,學生和諧發(fā)展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在學習時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苯邮苁綄W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學習方式不能讓學生用已知說明未知,不能以史為鑒,一見到新情境、新材料、新問題就茫然不知所措。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獨立思考,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與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合作與交流,使之成為知識的主動發(fā)現者和探究者。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以充分的自學時間、質疑時間、讀書時間和練習時間。學生自己能“讀”“想”“寫”“做”的就讓學生自己完成。有效地合作學習方式必須在學生個體學習的基礎上,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就教學全過程而言的,自主學習是前提,合作交流是途徑,探究是目的,也是過程。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滲入我們的歷史課堂,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能力提高了,課堂也就會高效。
三、環(huán)境教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面對自己的學生——那些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們時,怎樣把對環(huán)境變化的關注意識和憂患意識注入他們的頭腦,引發(fā)他們的思考,樹立正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意識,這是我們在教育和教學中應該重視和付諸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
環(huán)境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面十分廣,教師只要用心去尋找、挖掘,就會容易發(fā)現、捕捉到能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渠道。在中國古代經濟史教學中,經常講到人口問題,并把它作為衡量社會經濟發(fā)展程度和政局穩(wěn)定、社會繁榮與否的一個依據。在教學中,我向學生指出中國人口增長的三大臺階:秦漢、盛唐、清初,使學生明白造成我國現代人中龐大規(guī)模的歷史根因。同時又以中國為例,補充解釋人口與經濟、社會、環(huán)境、資源等的關系。我國雖物產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卻排在世界第八十位;我國擁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yǎng)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既是我們難能可貴的成績,也是我們民族的沉重負擔。向學生指出這一點,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的承載量是有限的,人口與生產、生活和社會進步、發(fā)展有密切的關系,如果人口資源比例失調的話,必然制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的和諧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優(yōu)化歷史教學,創(chuàng)建和諧課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大有可為,教無止境,學無止境,我們應大膽探索,努力改革,讓和諧教育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劉瑞平.淺談在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和諧理念,《祖國:建設版》,2013年第12期
[2]巴拉提.淺談歷史教學中的學科知識滲透,《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