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萍
摘要: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進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是當下眾多教學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命題。
關鍵詞:趣味性;數學課堂教學;探索;研究
引言:新課標中指出,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的學習由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數學的學習活動不應是一個被動的、枯燥的、單一的過程,而應是一個生動的、活潑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科目以其抽象性難倒了許多學生,致使許多學生對數學失去了興趣。數學教學不像語文教學那樣有著優(yōu)美的語言、美妙的意境,數學有的只是亙古不變的專用語,有的只是計算、方程、數學性質等,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依據多年從教經驗認為,若想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必須能夠使學生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來看待數學,進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數學的學習,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未知的問題,進而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這是數學教學的目標所在。而這些內容得以實現的前提便是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導入趣味性因素,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眾所周知,“好的開始等于一半的成功”。一個課時為四十分鐘,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整堂課程的質量高低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開端的幾分鐘,教師若能在開始的幾分鐘引起學生對這堂課的興趣,那么這堂課的效率必然不會低。究其原因,這與小學生的年齡有著直接的關系,小學生大都活潑好動,剛經歷課間10分鐘,其心思必然游離在課堂之外,學生的精力在課前幾分鐘必然難以集中在課堂中。因此,教師在課前幾分鐘的導入起著及其重大的作用。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呢?趣味性的導入便成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絕佳方式。趣味性的導入不僅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幫助課堂氣氛的活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譬如,教師在講解“年月日”時,上課之后教師可以首先發(fā)問,“請問哪位同學知道今天的日期呢?”剛經歷課間休息的學生很難反應過來,大多學生知道今天日期,但他們不知道老師為什么會提這樣的問題,然后教師可以接著提出要求,“有知道的同學可以用手指表示出來給我看一下”。簡單的問題能夠幫助教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既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了課堂中,又使課堂帶有一定的趣味性,課堂氣氛也變的活躍起來。
二、恰當的創(chuàng)造活動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數育教學活動,不應只是教師教授數學知識的舞臺,它應該是師生之間共同發(fā)展、交往互動的舞臺,出色的數學教學活動應將學生變?yōu)檎n堂的主體,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完成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有機統(tǒng)一。課堂中,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定位,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進行教學的前提應是學生的已有經驗、已學知識及其認知水平,并且教學需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
著名教育家曾定義了游戲與興趣之間的關系,游戲就像是一個緩沖地帶,一個情感興趣與認識興趣的緩沖地帶。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年齡的關系,大都不喜歡呆板枯燥的課堂氛圍。孩子的天性便是愛玩,課堂中教師進行教學時切忌一味講解教材中的知識點,完全不顧及學生的感受,即使有一個好的出發(fā)點,可能最終也很難得到一個好的結果。教師應當清楚的知道,教學的目的在于學生能夠取得好的成績,為學生以后學習更高的層次的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若是單憑教書一廂情愿的做法,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知識點,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最終的結果反倒不盡如人意。教師應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不論是教師課堂上密集的知識講解,還是家長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都會極大的抑制孩子的天性,扼殺孩子活躍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因此,課堂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的課堂氛圍,減輕甚至消除學生的壓力,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譬如,在進行“認識鐘表”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對教材中的表盤進行臨摹,之后逐漸引導學生標出12點、3點、6點、9點等字樣,先讓學生對鐘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最終細化到每一個時間點,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鐘表,理解鐘表。筆者還將家中的小鬧鐘帶到了課堂之上,通過對秒針和分針的轉動,讓學生了解時、分、秒之間存在的關系,既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對鐘表有牢固的掌握,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學習。
三、創(chuàng)設趣味性課堂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情境創(chuàng)設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火花。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創(chuàng)設有沒有趣味是這節(jié)課開課的關鍵。例如在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可先給學生講述唐僧分餅的故事:“三個同樣大小的餅,每人只能吃一塊餅的4分之3或8分之6或12分之9,貪吃的豬八戒爭著說我要吃12分之9,孫悟空說,我吃8分之6,沙僧就只好拿4分之3的了。同學們,你們說豬八戒、孫悟空、沙僧三個誰吃到的餅最多?”引導學生思考,爭議4分之3、8分之6、12分之9 這三個分數哪個最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從而自主地去獲取知識。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趣味中思考、發(fā)現數學知識。而我們教師應該注意的是,我們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該突出的是能引起他們的思維沖突,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始終在動態(tài)平衡中前進,才能有機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
結語:教學的趣味性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所有教師的共同追求,而掌握課堂教趣味性的策略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抽象性是數學知識具備的重要特點,但抽象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的枯燥和死板,運用實際中存在的例子恰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利于數學知識由具體向抽象的轉變,學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趣味性的引入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還能使學生對教材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何新軍. 《對數學趣味教學之淺嘗與淺見》.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2012年22卷5期:109-112頁.
[2]荀書豐. 《淺談實施數學趣味教學的途徑》. 《丹東師專學報》. 2013年25卷3期:109-110頁.
[3]徐世貴. 新課程備課問題診斷與對策[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