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林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行,高中數學的慣有教學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新一輪的教學改良也在高中數學中如火如荼地進行。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分層教學進行闡述,即從分層教學的目的、意義以及在高中數學教學的具體應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實踐運用
新課改下,在高中數學的教學模式改革的潮流中,分層教學成為眾多教師的寵兒。由于新課改提出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從而教育工作者開始重新把分層教學方法運用到高中數學的教學中。課前仔細分析學生的個體特點,比如認知能力、智力水平、性格差異等等。同時認真研讀教材,精心備課。接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應布置課后練習,因材施教,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全面素質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分層次教學的目的
新課改的提出,讓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始終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我們所進行的一切教學活都應該把學生作為基本的出發(fā)點。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著其特有的本質特征,我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要注意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變以往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種獨特,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樹立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理念,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得,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有所體現(xiàn)。那么,分層次教學就是為此量身打造的了。
二、分層次教學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個體教育,完善數學教學的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大多教師都是一本教科書,一本參考書,一本教案。年年復年年,學沒有學好是學生的事,教師只是負責教。這樣的教學方式難免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而分層次教學則會突顯出學生的個性,并且迎合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找到的自己的位置。同時也使得課堂更有層次,優(yōu)化了數學教學模式。當然,分層次教學也不是萬能的,我們在進行分層次教學中難免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或者漏洞,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地的分析進行補救,采用多種方法優(yōu)化完善教學方案,不僅有利于完善教學模式,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有著重要作用。
三、分層次教學在高中數學中的具體實施
1、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所謂分層次教學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是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素質教育的本質,按學生的成績差異進行分層。當然,這不是說成績差的學生的就不對其進行教育,而是進行針對教育。在分層前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對癥下藥,切忌讓學生產生受冷落的心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每一位學生都給自己一個好的定位,充分地融入溫暖的班集體中,以至于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各自的潛力,從而達到縮小層次差距,優(yōu)化整個班級的效果。
2、采用自愿原則,因能劃類,依類分層。教師可以把班級成員劃分為一個橄欖球形狀的層次,主要依據為已有的數學基礎、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的能力等三個方面。三個層次主要為A、B、C三類,即上、中、下三個方面。其中中等生應占到大部分,而A類和C類學生應該占小部分。接著,首先讓學生自主站隊,然后教師進行微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把握學生的實際心理,否則會有反效果。
3、分層次教學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具體實施。
第一,教學目標的層次化。 新課改提出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知識與技能,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缺一不可。那作為數學教師要怎樣在分好學生層次之后兼顧全體,對教學目標進行劃分呢?首先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層次為其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我們可以把教學目標分為五個層次:識記——領會——簡單運用——簡單綜合運用——較復雜綜合運用。對于這五個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當然要求也不一樣。例如B類的學生作為中等生,有一定的基礎,就可以要求其達到前四個層次。對于A類學生,無論是數學知識基礎還是學習能力都是拔尖的,那么我們可以要求其達到全部的目標。至于C類學生作為相對掌握知識比較差的學生,只用要求他們達到前面三個目標,以至于不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各有所獲,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課前預習的層次化。在實際的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大多都忽略了課前預習的重要性。課前的預習不僅可以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還可以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對于課前預習的分層,我們可以對A類學生要求多一點,要求他們在深刻理解新內容中的例題,并且讓他們能進行推理演算,同時能自主完成相應的練習題,最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幫助其他層次的學習伙伴。至于B類學生,我們可以要求其能初步理解和掌握新內容,并且能運用已學的定理、公式進行演算,并且能完成一部分練習題,對于不懂的問題可以與其他學習伙伴討論學習。最后,對于C類的學生,我們就要求他們能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預習新內容,并且進行知識遷移,能做到基本讀懂新內容,并且能完成相應的課前預習。
3、課堂教學的層次化。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學為主,教師教為輔,相輔相成,達到雙向交流的效果。課前我們已經對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分層,并且對于不同的學生的教學目標也做了具體的設定。接下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B類學生為基準,兼顧A類和B類學生,注意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對于一些較難的問題可以在課下對A類學生進行輔導??偟膩碚f,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規(guī)律,讓學生有個接受知識的過程。
4、作業(yè)布置的層次化。作業(yè)布置是課后對課堂知識進行及時復習鞏固的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我們在進行作業(yè)布置時,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進行安排。例如對于C類的學生而言,我們教師在進行作業(yè)布置時只用布置基礎性的作業(yè)。而對于B類的學生,我們就以基礎性的作業(yè)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的提高性的題目。最后對于A類的學生,我們可以在B類學生作業(yè)的基礎上,加上一些綜合性的題目。至于作業(yè)的安排不宜過多,一般控制在20~30分鐘以內,這樣使得布置的作業(yè)更能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從課前預習到課后練習進行分層,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