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沙+謝潔純+李佳+汪朝陽
摘要:探討了如何利用SOLO分類理論設計問題鏈,將教學與評價結合,有利于在授課中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及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不斷進行刺激與強化,旨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問題鏈;SOLO分類理論;化學教學;思維能力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3–0054–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無疑是廣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問題。問題鏈作為一種可啟迪學生思維的教學策略,受到國內(nèi)外部分教育者的重視。不過目前問題鏈應用存在不足之處,如應用范圍較小、問題的設計不合理等。本文基于SOLO分類理論,設計問題鏈并應用于新課教學中。
1 SOLO分類理論及其在問題鏈中應用的可行性
彼格斯等人將學生的學習結果結構按思維水平由高到低分成5個等級,分別為抽象拓展結構、關聯(lián)結構、多點結構、單點結構和前結構,具體見圖1[1]。
從思維操作的角度上看,前結構(P)是最不符合邏輯的,即分不清問題與線索的關系;單點結構(U)是只從一個方面思考問題;多點結構(M)是從兩個或兩個方面孤立地思考問題;關聯(lián)結構(R)雖能用簡單的概念或原理思考問題,但僅限于學習過的知識;抽象拓展結構(E)是最合乎邏輯的。SOLO水平層次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趨勢,與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PISA關于問題解決能力評價上具有一致性,具體見表1[2]。
SOLO與PISA的一致性說明了SOLO在評價中的價值性和廣泛性。與PISA比較,SOLO的評價層級更具體和細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對化學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問題鏈將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一系列具有科學性、系統(tǒng)性、層次性、邏輯性的教學問題組,是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一種有效控制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策略[3,4]。
SOLO分類理論與問題鏈均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問題鏈的設計要求具有梯度性,由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地展開;而SOLO分類理論認為思維結構也是逐級遞增的。同時,問題鏈在一定程度上能啟迪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而SOLO分類理論是評價學生的思維水平層次的有效工具。問題鏈和SOLO分類理論如緯線和經(jīng)線般,相交成網(wǎng),構成有效課堂。
2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問題鏈設計
2.1 運用SOLO分類理論把控問題難度
問題鏈的設計需合理地把控問題的難度。由圖2可知,問題的難度由情境的新穎性、知識點涵蓋的數(shù)量和學生的認知程度決定,設計問題時,需綜合考慮X/Y/Z這3個維度。當坐標的數(shù)字越大,情境越新穎和陌生(熟悉-新穎-陌生:1-2-3),知識點越多(一個知識點-多個知識點-多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1-2-3),認知水平越高(記憶-理解-應用:1-2-3),呈現(xiàn)的問題就越難[5,6]。SOLO分類理論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指導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不同難度的問題可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即知識的自我建構)。因此,應用SOLO分類理論把控問題的難度,可對應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不同層級的考查目標。
將SOLO分類理論中的4個水平層次與把控問題難度的3個維度之間做比較,分析可得問題的難度與SOLO分類理論的4個水平結構具有對應關系(見表2)。其中,單點結構(U)問題是一般問題,處于圖2中1-1-1體系之內(nèi);多點結構(M)問題是一般問題,處于圖2中2-2-2體系之內(nèi);關聯(lián)結構(R)問題是較復雜問題,處于圖2中3-3-3體系之內(nèi);拓展結構(E)問題是復雜問題,處于圖2中3-3-3體系以外。
2.2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問題鏈設計思路
SOLO問題鏈的設計遵循知識的邏輯主線和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要兼顧課堂的彈性,深淺自如(見表3)。
2.3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問題鏈設計案例
概念課和理論課較抽象、難理解,可將同一內(nèi)容的教學目標按年級進行分層,控制好每個年級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由簡單到復雜地呈現(xiàn),逐級遞增,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發(fā)展歷程。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中“氧化還原反應”,在高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大致為:學會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知道化合價和電子轉(zhuǎn)移的對應關系,學會用雙線橋來表示氧化還原反應,理解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chǎn)物和還原產(chǎn)物的概念,知道氧化還原規(guī)律和簡單計算等等。
就“氧化還原反應”的第一課時進行設計與分析(見表4)。新授課的教學是從熟悉的情境入手,拋出一個又一個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的問題,最終促使學生達到理解和應用的水平。
3 結果與討論
SOLO問題鏈是對陳述性知識進行層層設問,學生在思考如何解決SOLO問題時,需要運用程序性知識,即在頭腦中搜索相關線索,對知識點進行加工和整合。學生會經(jīng)歷“感知→回憶→判斷→應用”的心理歷程,然后在教師的不斷刺激和強化下,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認知沖突達到平衡,最后腦內(nèi)形成托爾曼的“認知地圖”,重組認知結構。
在課前教師運用該理論分析學生學習的障礙點,尋找學生的認知沖突,分析教學目標要達到的SOLO水平;在課中,教師采用SOLO問題鏈,及時反饋學情,及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正如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模式,實施小步子教學,在每一步中進行刺激與強化,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在課后運用該理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與分析,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將SOLO問題鏈運用于教學課堂中,通過分析學生的答案來判斷學生的思維達到了SOLO的哪一結構,使學生的思維可視化,教師根據(jù)反饋的結果及時判斷學生的現(xiàn)有思維水平和教學目標的思維水平之間的差距,重新設置階梯式的SOLO問題,逐步接近預期的教學效果。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意識到,SOLO問題可以探查自己認知上的不足,自己可以通過SOLO問題進行元認知監(jiān)控。教師和學生的這種相互作用會強化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過程。
參考文獻:
[1]比格斯著.高凌飚譯.學習質(zhì)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23.
[2]李佳.基于SOLO理論的測試工具開發(fā)以及高中生化學學習水平發(fā)展的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3]呂崧.問題啟發(fā)思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4]王后雄.問題鏈的類型及教學功能——以化學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0,(5):50~54.
[5]劉金燕.中學化學學科能力層級模型建構和應用[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6]劉志華,謝潔純,羅俏芳. SOLO分類理論在評價化學平衡畫圖題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6,(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