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玉琴
【關鍵詞】 數學教學;錯誤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111—01
“沒有問題的課堂才是問題最大的課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學生總會犯很多教師始料未及的錯誤。如果教師能進一步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并能透過錯誤發(fā)現有關問題,在錯誤上面做些文章,就可變“廢”為“寶”,使錯誤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利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談些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合理利用錯誤,增強學習內驅力
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十分正常的。而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 如果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并且將之視為有效資源,將之合理利用,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時,筆者讓學生在擺小棒、撥計數器的活動中感知計算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抽象出“相同數位相加”的算法。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此過程中掌握這類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在練習時也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而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就遇到了難題。如,“想想做做”第1題的第二組習題:50+34和5+34,計算“50+34”問題不大,而在計算“5+34”時就出現了很多問題。為了給基礎較差的學生多一些學習機會,筆者請其中的一名學生站起來回答,很顯然他出現了錯誤。面對這種情況,筆者沒有簡單地對學生說“你錯了”,而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錯了。學生在筆者的循循善誘之下很快明白:5+34,這個5應該加4,和是39。因為這個5表示5個1,和4個1相加就是9個1,再和3 個10相加就是39。
二、精心預設錯誤,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差錯,以及出現這些差錯時自己應該采取的應對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的計劃性與針對性。
比如,筆者聽過一次公開課,是二年級下冊“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一課的內容。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的算理,掌握算法,而難點則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教材的例題安排了“143+126”,學生在列豎式計算這題時不太會出錯,因為兩個加數都是三位數。而計算三位數加兩位數時情況就沒這么理想了,教師充分預設到了這一點,因此在刻意強調“數位對齊”后,馬上安排了一道判斷題:
2 6 3
+ 3 2
5 8 3
部分學生覺得這題是正確的,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錯誤。于是教師請了一位覺得它錯誤的學生站起來說說原因。有了這道題的鋪墊,學生在完成練習中類似的三位數加兩位數時,正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教師預設的這道判斷題是學生容易混淆的“錯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辨別、分析、爭論、探討弄清“數位對齊”的真正內涵,讓原先出錯的學生找到了錯因,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判斷,讓“錯點”變成了“亮點”。
三、及時反思錯誤,提高教師反思能力和學生的認知能力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教授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皼]有反思,學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從一個水平升華到更高的水平。”及時的反思不僅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能促進我們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課時,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比較到位,練習題也完成得比較理想,說明他們對直觀的數字間的大小以及100以內數的順序掌握得不錯。但回家作業(yè)本上的一道習題卻做得非常糟糕:同樣的兩個籃子,一籃雞蛋有40個,估計一下一籃蘋果可能有多少個?給出的答案有5個、25個、45個。大部分學生選擇了45個,這充分說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不足。
總之,在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時時都會遭遇“錯誤”的伏擊。教師應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精心預設錯誤,篩選錯誤,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因勢利導,變“錯誤”為重要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糾錯”“思錯”“改錯”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