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立
【摘 要】生物科學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占有著極大的作用和地位,其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還能有利于教師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活動,此外,生物科學史帶有的生物價值觀還能強化學生的德育意識??梢哉f,從人文科學的角度來看,生物科學史在教學中的運用對于高中生物教學的教學質(zhì)量起著決定性的因素。
【關鍵詞】生物科學史;高中生物;作用;運用策略
當前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求教師將教學知識落實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高中生物作為高中教學階段一門重要學科,它雖然屬于理科類的學科,但其教學內(nèi)部卻更多的偏向文科方向,這就要求著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能夠以文科的思維方式去認識生物學科。為此,生物科學史作為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適當運用生物科學史,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yǎng)。
一、利用生物科學史創(chuàng)設導入性的教學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材課本上含有大量具有邏輯性的專業(yè)術語,這就非常需要學習者具備極強的邏輯性思維能力。但由于當前高中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并不強,而在這種學習基礎上,教師再以板書式的教學方式向?qū)W生展示生物知識,這種帶有強制性的教學方式不僅容易導致學生對生物課產(chǎn)生錯誤的想法和觀念,還容易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
為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必須盡可能使課本知識賦有生命的氣息,以其生動形象的文學形象激發(fā)學生對它的學習興趣。生物科學史是人類文明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一部分,它記載了眾多生物科學家對生命世界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也就是說,生物科學史中的生物知識在某種意義上是具有生命氣息的,那么教師再將生物科學史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就相當于給生物課堂教學注入了一定的趣味性。
例如,學生在學習《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關于“細胞”歷史的小視頻或者自制的PPT,給學生講解“細胞”的發(fā)展歷程。如,細胞這一說法的提出:在1543年安德烈.維薩里通過對尸體的解剖研究中向世人解釋了人體在器官水平的結(jié)構,后來比夏又對人體器官進行了再一次的研究,即組織結(jié)構。而在這個期間,人類發(fā)明了顯微鏡,但當時比夏并不相信顯微鏡,他更愿意“眼見為實”。隨后在1665年,虎克利用顯微鏡通過對植物里的木栓組織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小室”,并將“小室”命名為細胞。而學生在了解到這一生物史時就會對“細胞的提出”這一事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會根據(jù)最后的“小室”提出“為什么要叫細胞為小室呢?”,教師在面對學生這一類的問題時,便可將虎克當時手繪記錄的圖像展示給學生看(即由許多個規(guī)格的小框框組成的圖像)。如此一來,學生便可清晰的認識到細胞這一概念,教師在趁著學生的這種學習念頭,將生物科學史導入到教材中,不僅能夠?qū)⒅R建立在學生的學習興趣上,還能使學生自主并自覺的集中到教材的講解上。
二、利用生物科學史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活動
生物科學史凝集著歷代生物科學家對生命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生物科學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較好的激發(fā)學生對知識點的探究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型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DNA的結(jié)構和DNA的復制》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以4人形式的小組,并給每一組發(fā)可拆開的雙鏈小型DNA模型,讓學生對DNA模型進行觀察,思考“DNA復制需要的條件”這一問題,接著教師將沃森與克里克對DNA分子雙螺旋結(jié)構產(chǎn)生的“在提出堿基特異性配對的看法后,我們又立即提出了遺傳物質(zhì)進行復制的一種可能機理”這一想法分享給學生,引導學生根據(jù)兩位科學家的想法對DNA復制模式進行大膽的猜想。隨后,教師向?qū)W生提出了科學家提出的DNA復制的模式,即半保留復制、全保留復制和彌散復制,要求學生運用手上的教學道具進行實驗證明。教師在設計這一教學活動時,是希望學生能夠在聽取了科學家們對DNA復制模式的看法后,激發(fā)自身對DNA復制模式的探究興趣。那么學生在這一教學活動中,首先分組學習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其次在猜想和驗證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可以說,在生物教學中適當?shù)倪\用生物科學史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有著極大的作用和影響。
三、利用生物科學史滲透德育性的教育形式
(上接第81頁)
在當前的教育的發(fā)展形勢下,社會人士相對于學生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更多的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生物科學史中具有大量科學家的奉獻精神,教師將生物科學史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是當前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一個有效的突破點。生物科學史中隱藏的人文精神不僅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促使學生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的生物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zhì)疑、敢于挑戰(zhàn)、堅持不懈并敢于奉獻的精神,在無形之中增強學生的德育意識。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再發(fā)現(xiàn)”的史記中,可以將后世三位科學家的行為以講故事的形式分享給同學們,培養(yǎng)學生高尚品德的德育意識。孟德爾在19世紀發(fā)現(xiàn)了遺傳學中的兩個規(guī)律,即分離規(guī)律和自由組合規(guī)律,并于1865年先后發(fā)表了他的這一論文,但遺憾的是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并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關注,就這樣默默無聞了35年,人們也并沒有將孟德爾當做是科學家。直到1900年,在孟德爾去世16年后,荷蘭的一位生物家與德國的一位生物家,以及奧地利的一位生物家?guī)缀踉谕粋€時間段里,在不同的工作實驗室再一次發(fā)現(xiàn)了分離規(guī)律和自由組合規(guī)律,而這時才吸引了人們的關注點。但這三位生物家始終堅持遺傳學規(guī)律是孟德爾的遺傳學規(guī)律。教師在講述完這個故事后,學生也能在體驗故事的過程中真切的感受到“誠實為人”的偉大精神和情操,促使學生從心靈上得到了德育意識的滿足。
四、結(jié)語
總而言之,生物科學史集中了眾多生物科學家對生命科學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于學生而言,其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為此,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生物科學史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并在教學中實施有效的運用策略,確保學生能夠在生物科學史下的教學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智慧與思想,促使學生得到綜合性的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魏磊.生物科學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教育作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5,(9):64-64
[2] 韓小春.論生物科學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6,(25):145,161
[3] 徐成會.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科學史的探討[J].理科考試研究(高中版),2015,22(11):92
(江蘇省賈汪中學, 江蘇 徐州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