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遠珍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優(yōu)化良好的師生關系,改革傳統(tǒng)而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動手操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
新的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踐,我們的數學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課堂教學如何做到有效,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有效教學。
一、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是新課改實施以來被廣大中小學教師推崇的教學方法,其優(yōu)點是適合小學生的年齡段的學習能力和心理需求,能夠很好地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發(fā)揮其課堂教學主體的地位,這樣無疑會大大地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教師以猴王分蛋糕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歡吃蛋糕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蛋糕準備分給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分給猴甲三塊。教師問:猴甲分得的蛋糕用分數怎么表示?(學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乙看見了說:“我要多些,我要6塊?!焙锉潱瑩屩f:“我要更多,我要12塊?!焙锿趼犃撕転殡y,它想既要滿足兩只猴子的要求又要體現(xiàn)公平原則,怎么辦呢?我們同學能幫猴王出出主意嗎?這時候,學生躍躍欲試,都想為猴王解決這個大難題。這樣的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數學奧妙。
二、重組教材,提升課堂效益
重組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一種好方式。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對不同地區(qū)的孩子來說基礎不同,如果不顧學情完全按照教材的意圖就浪費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時間。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在前測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做出個性化的思考。筆者在講授“分數除法”一節(jié)時,教材安排了3個部分共5個課時,在探討了整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方法后,連續(xù)出了以下幾道題讓學生自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整數、分數除以分數、假分數除以整數……學生通過回憶分數乘法的方法,很快學會了分數除法的一般計算方法,結果僅用2課時就完成了所學的內容。這種符合實際的重組教材和教學進度的方法,不僅使學生學習效果好,而且學生自學興趣濃厚,使學生學習“活”起來。
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有了參與意識之后,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參加教學活動,這時必須突出教學的過程。教師要精心組織新授課程,提供參與機會,努力誘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來學會新的知識。這時就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誡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對于一個問題也愛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或想法?”“誰還能補充?”“再仔細想想還可怎樣做?”等等,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四、通過實驗探索,促進學生有效理解概念。
理解幾何形體概念的本質,需要動手操作和實驗觀察相結合,我們要讓學生在實驗探索的過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時引導學生比較操作對象之間的異同點,總結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如教學“體積”概念時,先要學生理解“任何物體都占有空間”的含義,才能理解體積的概念。為此,我們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問題“水為什么會上升?”,初步理解“空間”,然后進一步設問“到底是因為石塊有重量還是因為占有空間才使水面上升?別的物體也占有空間嗎?”接著請學生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他們的發(fā)現(xiàn),并要求在實驗中能緊緊圍繞“①是怎樣進行實驗的?②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③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最后請學生交流匯報,一名同學演示,其他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如果杯中液體的水,變成固體沙,同樣把石塊放入沙里,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得出結論。結合實例使學生深刻理解了“體積”的概念。
五、教學活動應精心設計,讓課堂高效
小學數學教師面對的是一些天真、可愛、有想法、愛思考的學生,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不同的數學基礎,因此教師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模式,從而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該多考慮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怎樣才能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如何與學生平等交流與合作,如何能更公平地對待學生等。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還應考慮到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中要多采用新的教學素材、新的教學形式等。在選用新的素材的時候,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探索興趣、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能力,這樣學生獲得的數學知識就不是空洞的和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和豐富的,那么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觀察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fā)展。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用好教材資源、能否設計好適合目標、能否善用豐富有效地情境化教學策略和講練策略,能否促進教與學的和諧,能否堅持教學反思,其最終目標是以提高教師教學有效性為基礎,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目的,最終讓學生和教師共同提高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和學新.教學策略的概念、結構及運用.教育研究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學.上海:上海華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