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義
摘要:問題式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符合更新教學觀念、深化教學改革的要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本文從地理學科角度透視問題式教學法,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課程《大規(guī)模海水運動》為例,分為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總結評價四個步驟,示范問題式教學在地理課堂的應用,并從優(yōu)化問題設置、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幾方面對問題式教學進行了反思,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參考與啟示。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高中地理;洋流
一、問題式教學的內涵
問題式教學法來源于1969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巴羅斯提出的PBL教學模式(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mitlg,簡稱P B L) ,美國哈佛大學在1985年將其改進并推廣,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我國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和西安醫(yī)科大學在1986年引進了PBL教學法,得到了師生的普遍歡迎。問題式教學法因其摒棄了傳統(tǒng)以記憶為主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很快從醫(yī)學領域拓展到其他領域,并從大學教育逐漸擴展到中學教育。近幾年來,問題式教學法試行的結果表明,該方法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教授巴羅斯和克爾森認為:問題式教學作為一種課程,它需要學習者獲取關鍵知識,具備熟練的問題解決技能;而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學習者需要使用系統(tǒng)方法解決問題,所以,它既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教師根據課程目標設置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自主解決問題,并在解答問題過程中完成新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它把教學和學習置于生動的情境中,以問題為紐帶,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來解答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
二、問題式教學的應用實例
1.教學內容
《大規(guī)模海水運動》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學內容,從課標來看,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掌握洋流運動規(guī)律,并了解不同性質洋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世界范圍內洋流較多,紛繁復雜,較難識記,因此,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總結地理規(guī)律進而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2.教學過程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鬃诱J為,學習過程主要由“學”、“思”、“習”、“行”四個環(huán)節(jié)構成。在《中庸》一書中,學習過程主要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個階段構成,即“學問思辨行”的學習程序。因此,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程序安排教學過程。問題式教學以問題為線索,以設置問題為開端,解答問題為結束,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和總結評價四個方面(圖1)。
上圖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來確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我引導進行學習,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就達到了問題式教學的目的。
(1)設置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本節(jié)課的開始,教師播放《泰坦尼克號》沉船視頻和電影劇照,設問:這段視頻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號電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嘆宏大的電影場景和男女主角凄美愛情的同時,有沒有想過是什么導致了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呢?因為這個電影比較經典,學生都比較熟悉,且與本節(jié)課關于洋流的學習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將該視頻和設問作為課程問題導入,對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體驗力具有積極意義。
(2)引導學習,自主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理解盛行風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這一種重要概念,并講解洋流的形成原因。給出全球洋流運動簡圖,要求學生對比課本全球洋流分布圖和洋流運動簡圖,試著找出洋流運動的主要規(guī)律,并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在用紅色筆在簡圖中標出暖流,藍色筆標出寒流,進而嘗試自己畫出全球洋流運動簡圖。
(3)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教師將全班分為4~6個組,討論每個成員得出的結論,提出解答問題過程中的疑惑,共同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交換自己的學習成果,比較他人與自己結論的差異,反思自己。也可以展開辯論,從而加強學生記憶,學會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每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畫出洋流簡圖,由教師和全班同學討論并批改。教師也可以進行隨機抽取和提問,小組搶答說出洋流名稱,進行有趣的知識搶答競賽。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助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4)教師點撥,綜合評價
這個環(huán)節(jié)對于整節(jié)課來說至關重要。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在最后的精細講解在本節(jié)課起到畫龍點睛的巨大作用。在經過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之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將學生得出的結論匯總,根據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提煉要點,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解答課堂開頭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的問題。引導觀察全球洋流分布圖,找到泰坦尼克號沉船的紐芬蘭海域,幫助學生分析:
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經常攜帶冰山,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匯處多形成海霧,對于泰坦尼克號的行駛造成巨大的困難,還由于人為的疏忽,最終導致了這艘“不沉之船”在處女航中的沉沒。
這樣首尾呼應的教學模式,循序漸進,步步緊逼,使課堂結構更加緊湊,一氣呵成,使學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課堂上,讓他們真正掌握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能力,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盛啟紅. 淺析多媒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2014,39:241-242.
[2]張少華. 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1:138-139.
[3]李植. 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 學周刊,2017,01:32-33.